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ESG报告披露率近全覆盖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郑萃颖2025-10-22 07:28

近日,为促进ESG研究成果进一步落地应用,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央企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助力央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指导、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课题发布会在京召开。

课题研究发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承担着“压舱石”功能、发挥着“稳定器”作用。截至2025年7月,37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发布了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基本实现全覆盖。2024年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相关报告整体披露质量良好,交通运输行业报告披露质量表现突出。

ESG发展迈入黄金期

近年来,央企ESG信息披露政策要求不断完善。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了中央企业ESG发展的目标和任务;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围绕ESG议题高标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不断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增强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同。

研究中心课题组构建了本土化的ESG评价体系,不仅反映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表现情况,也跟国际评级机构对标。一方面,课题组测算了31个行业5300余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ESG评价位于BBB及以上级别的上市公司共计1874家,占比34.62%,这一结果与MSCI ESG整体评价结果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自2021年以来央企ESG评级分数中枢呈现逐年提升趋势,85%以上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获得了BBB及以上评价,获AA、A及BBB级别的数量占全市场总量的近两成,反映出中央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绿色供应链、加速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服务、优化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表示,2024年以来我国ESG发展迈入黄金期,顶层政策框架持续完善。在此背景下,国资委研究中心近三年持续深耕ESG领域,从信息披露研究到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未来,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评价标准,构建兼具国际接轨性与中国特色的评级体系,打造央企ESG指数体系,推动功能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中国国新总会计师刘学诗表示,ESG已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理念共识,加速演变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维度,而央企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在践行ESG理念中肩负重要使命。

披露质量稳步提升

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指导下,中节能皓信、中节能衡准成立课题组,以人工数据抓取与大数据分析的方式,从信息披露质量、治理机制、价值贡献三大维度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相关报告质量作出评价。

研究发现,2024年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相关报告整体披露质量良好。分数的分布情况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其中得分位于60-70分区间的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23家,占比达到35%,构成了得分分布的中枢区域;114家标杆企业的ESG评分突破70分,占比达到32%,彰显其信息披露质量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50家企业得分低于50分,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交通运输行业ESG报告披露质量表现尤为突出,平均得分高达75,位居各行业之首。紧随其后的是石油石化和煤炭行业,平均得分分别为73分和72分。中节能皓信副总经理吕焕来表示,表现突出的行业不仅在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其ESG报告的披露质量也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准。

数据治理与战略规划有待加强

在信息披露质量方面,评价指标包括信息披露的实质性、完整性、平衡性、可比性、时效性。数据不足成为制约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

研究分析发现,部分企业信息披露完整性不足,可能源于其尚未建立健全的ESG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部分企业信息披露可比性不强,主要因为很多企业缺乏长期ESG数据积累,仅能采用当前年度或有限年份的数据,导致不同年份间的数据难以进行有效比较。

在治理机制方面,企业在董事会的监管以及治理架构、职权范围与责任、重大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方面表现尚佳,反映出企业在ESG治理体系建设方面整体具有良好基础。但多数企业在战略愿景与目标方面停留在宏观、笼统表述阶段,缺少系统性ESG短中长期专项规划。

为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吕焕来建议,企业可选择适用于自身情况的ESG编制标准为基础,形成ESG指标库,并将指标分解至相关责任部门,定期开展定量与定性信息收集工作,尤其加强定量数据的检查与复核,提升其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建议企业每年定期开展数据统计工作,并在ESG相关报告中披露至少连续两年的数据。建议企业组织开展外部鉴证,从第三方视角对ESG相关报告的质量进行认证,以客观评估并提升报告质量。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