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全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据。根据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市场需求增长以及相关政策的提振,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建设周期,相关充电桩设备企业有望受益。
充电设施建设全球领先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47.6万个,同比增长40%;私人充电设施(枪)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
与截至2024年年底的累计1281.8万个充电基础设施相比,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实现大幅增长。
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7月、8月、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03.7万辆、117.1万辆、138.2万辆。这意味着,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000万辆,据此测算“车桩比”大幅缩小至约2.21:1。
“我国充电设施建设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补能技术的不断革新。”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表示,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平均每5辆电动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
同时,充电运营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邹朋介绍,全国充电运营商数量从最初的10余家增长至3万家以上,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头部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较高,排名前五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形成“头部引领 小微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
在政策的有力扶持和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下,充电桩等补能设施建设正快速铺开,从中心城市覆盖至城乡路网,充电网络密度不断提升,功能日益完善。
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22.8万辆,同比增长34.9%,其中,国内销量947万辆,同比增长28.1%。《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支撑,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服务能力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但仍存在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居住区服务供给不充分、供电保障有待加强、运营管理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出台政策予以破解。”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行动方案》更加注重均衡性、创新性,要求补强城市快速充电网络、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更新改造、补齐农村充电设施建设短板、提高私人充电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车网互动试点范围等。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在政策引导下,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建设周期。同时,《行动方案》强调补强城市快速充电网络,对大功率快充设备的需求有望形成显著拉动,相关充电桩设备企业料将受益。
企业加速布局
在上述《行动方案》等政策的驱动下,未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不仅将为充电桩产业链企业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还会有力地推动汽车电动化进程全面提速。
其中,国恩股份作为高分子改性材料与复合材料行业的领先企业,凭借在非金属结构件方面的技术突破与量产能力,快速切入充电桩核心配套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国恩股份已完成了SMC复合材料配方复配技术升级,迭代开发至第四代非金属直流终端充电桩、壁挂式充电桩、定制单桩等系列壳体,并推出了箱式变电站的轻量化非金属大壁板、防尘罩、百叶窗、非金属顶盖等配套产品,全面覆盖充电设施结构件需求,其产品已进入主流设备厂与新能源车配套体系,并实现批量稳定供货,这将对公司业绩形成利好。
业内人士表示,与传统金属外壳相比,国恩股份的复合材料产品在耐候、防水、绝缘等性能及轻量化方面的表现优异,不仅降低了设备重量与制造成本,更提升了安全性与使用寿命,推动了充电设施从“金属时代”迈向“复材时代”。
“未来三年,随着政策落地与行业扩容,公司有望持续巩固技术壁垒,深化客户合作,扩大产能建设,将新材料业务打造为推动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国恩股份表示。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总裁刘大伟在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升,行业的核心发力点将聚焦于如何更加高效集约化、配合电网稳定、更好提升用户体验。对此,华为推出的全液冷超充等技术方案,能有效破解土地、电力资源稀缺的问题,并成功化解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加速,电动汽车将深入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而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朝着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和开放互动的方向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将成为连接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关键节点,在电动汽车与电网深入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