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抛出了“全球化创新宣言”:继“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之后,尹同跃说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为此奇瑞将以技术、文化、管理三大创新体系为支点,向“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全面转型。
破局“规模陷阱”
尹同跃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出海的行业共性难题。“欧洲街头的中国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但‘水土不服’‘质量栽跟头’‘本地化不足’等问题正在消耗中国品牌信誉。”他说奇瑞通过全球市场调研发现,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海外投诉中,37%源于“技术适配性不足”,29%指向“应急保障缺失”。
这一痛点成为奇瑞构建创新体系的核心动因。“全球化不能只拼速度,要靠可持续的技术能力。”尹同跃提出,奇瑞的目标是通过三大创新体系,实现“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的升级,让技术标准、质量安全经得起全球120多个市场的检验。
据悉,目前奇瑞已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完成市场布局,业务范围涵盖亚洲(中国除外)、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主要区域并形成一定竞争优势,2024年奇瑞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市场的销量均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第一名,其中瑞虎5x、瑞虎7等车型成为细分市场标杆。瑞虎5x更是在欧洲、南美、中东等地区长期占据A0级SUV出口冠军的位置。据尹同跃透露,当前奇瑞海外营收占比已“接近50%”。
孙婉秋 摄
“不够安全绝不上车”
作为创新体系的核心,奇瑞的技术布局也亮出硬核数据:内部300多个“瑶光实验室”攻坚500余项短期课题,外部“开阳实验室”集群联合全球100所顶尖高校推进1779技术工程(17 大方向、79 个子项目),已发掘前沿课题4000余项。
两大实验室以“内攻应用、外拓基础”的协同模式,拉动奇瑞自身3万研发人员与全球5万名“编外”院士、工程师形成“24小时创新闭环”。
这一体系已催生出可产业化的“技术货架”。尹同跃现场披露,新一代AI智能车架构、犀牛电池、轴向磁通矢量双电机、Carmind 智能体及即将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等“全球首创”技术均已落地。其中,方舟水陆两栖系统通过 IP68防水、双动力冗余等技术组合,支撑纵横G700完成长江横渡,成为技术模块化应用的典型案例。
孙婉秋 摄
安全是技术货架的“底线标准”。当前,奇瑞已建立了含1.2万个真实事故的全球数据库,形成100余项超越国标的企业标准,覆盖电池、碰撞、救援等七大领域。截至目前,奇瑞累计54款车型获全球五星安全评价,为中国品牌之最。“不够安全绝不上车,这是我们技术产业化的铁律”。
容错机制与质量信仰
据尹同跃介绍,为破解创新“九死一生”的难题,奇瑞推出“成果共享、风险我担”的文化机制:合作项目成功可获股权奖励并推动产业化,失败则由奇瑞承担损失并支付“车马费”。这种容错设计吸引了200余名全球顶尖人才以项目制加盟开阳实验室,加速了其从0到1的原始创新转化。
在管理创新上,奇瑞则聚焦“全球化运营能力”。
尹同跃援引德国零部件瑕疵事件的往事:“当年德国工程师为质量问题痛哭的场景,正是世界级品牌的底蕴。”他说自己常想,“如果有一天,奇瑞也有员工因一个质量问题而痛心疾首,甚至嚎啕大哭,那我们就真的离世界级品牌不远了。”
如今奇瑞将“质量比销量重要、创新比利润重要”写入经营纲领,同时按世界500强上市公司标准升级治理,目标实现“组织敏捷、风控前瞻、跨文化融合”。这一转型直指海外市场扩张需求—未来奇瑞海外属地员工数量、营收占比均计划“远超国内”。
尹同跃希望,通过技术、文化、管理——三大创新体系协同并进,让奇瑞成为用户喜爱和信赖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
记者孙婉秋
文字编辑 张俊才
版面编辑佘诗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