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举措拓宽了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路径,也促进了境内市场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资产管理机构纷纷布局中国,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开放进程。
贝莱德集团成立于1988年,在超过4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贝莱德在全球管理的总资产规模12.5万亿美元,涵盖股票、固定收益投资、多资产、现金管理、另类投资、数字资产等。
作为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进入中国已有20年,2021年首个获得中国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资格,不仅见证了中国金融开放的持续推进,也深度融入了本土市场的发展。
近日,界面新闻专访了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范华。她在访谈中系统回顾了贝莱德进入中国后的多个关键节点与业务布局,分享了外资机构在华发展的观察与思考,也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投资价值、公司产品战略与风险应对提出了深刻见解。
在范华看来,“高水平对外开放”已从“引资规模”走向“外资融入与可持续发展”。她表示,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独特的低相关性与阿尔法机会,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投资者的目光。
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范华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界面新闻:贝莱德是哪年进入中国,能否回顾下贵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以及如何展开业务布局的?
范华:贝莱德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追溯到约20年前。
2006年,贝莱德通过收购美林投资管理间接持有中银基金的股权,首次叩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同年,我们开始通过QDII的方式为中国机构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2014年,贝莱德在上海成立了WFOE(外商独资企业),进一步深化本土布局。2017年获准开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 (PFM),发行QDLP产品,也发行过境内的股票产品。
2020年9月,贝莱德基金获批成立,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2021年6月,贝莱德基金正式获批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并于9月发行首只公募基金产品,成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同年5月,贝莱德与中国建设银行及淡马锡合资的贝莱德建信理财也获批开业,开展银行理财业务。
总体来看,我们在华业务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独资公募、二是合资理财、三是QDLP跨境投资等业务。目前,贝莱德在中国已经运营约20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
界面新闻:近年来,中国金融开放持续推进,在您看来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成效如何?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范华:我觉得对外开放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从上市公司角度,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之后,能感觉到在监管机构的领导下,上市公司更注重股东的回报。如,明确分红要求、信息披露更为及时和准确。监管主导的措施已经在与国外接轨,在这些措施之下也让海外投资者不断增强对A股的信心。
从资管行业来说,外资非常看重信义原则,客户优先是资管行业最根本的初心。监管推出的公募基金高质量行动方案要求管理人要明确基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卖出的产品和客户得到的产品是一致的,有这样的一致性,我们非常期待资本市场能够真正的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作为外资机构,我们很多是秉承着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稳定性,那么综合来看,外资机构的进入在多个方面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是引入国际经验,实际上是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创新;二是提升市场效率,丰富投资的选择。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境内的投资者有了更广泛的投资标的,比如通过QDII、QDLP背后的互认基金、跨境理财通、ETF通等。如果我们把视野放置在海外市场发展历程,我们能看到海外很多国家全球配置都有过类似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让我们的投资全球有了可能性。三是在对外开放中,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进一步多元化,除了国内零售和机构客户,还会有外资、合资等背景的机构客户、养老金、主权基金这样的长期投资者、对冲基金投资者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对市场的稳定和价格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界面新闻:如何理解中国政府提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高水平”一词?贝莱德希望在哪些方面看到中国金融领域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范华:中国经济在经历过快速增长的阶段时,很多地方政府会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环节。但是经历过初始阶段之后,现在进入到引入外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因此“高水平”不是简单体现在引进外资的数量,而是希望引进的外资能够在中国生存下来,融入本土,助力中国市场的发展。
就贝莱德而言,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深化双向市场联通:推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更紧密连接,便利资金双向流动。境内机构投资者“走出去”和海外资金“引进来”应同步推进,通过做大市场“蛋糕”来提升市场吸引力,使海外长期资金自然流入中国市场。这需要在跨境投资额度和渠道上进一步放宽与优化。例如,QDII/QDLP额度审批是否高效透明,尤其在当前人民币也有升值压力的环境下,扩大海外投资额度,实际上可以有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可以满足境内机构日益增长的全球配置的需求。
二是在优化监管与数据流动上,在高水平开放过程中,监管协调和数据跨境流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作为跨国公司在日常运营中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期待相关政策在跨境数据传输、投资者信息流通等方面给予更多便利与明确指引,满足跨国机构在不同国家的监管需求,让外资机构更有效的开展跨境业务,提高运营效率,更好服务投资者。
三是在拓展新兴开放领域,我们期待进一步开放养老金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高成长领域。中国居民养老保障和可持续投资需求正迅速上升,高水平开放应包括这些领域的对外合作与经验引入。我们希望在养老金第三支柱、绿色投资等方面看到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开放度,以便外资机构发挥专长,协助满足国内这些新兴需求。
界面新闻:贝莱德基金2021年正式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的公募机构,过去多年展业中面临过哪些挑战,当时是如何应对与选择的?在本土化融合中做过哪些举措?
范华:我就以ETF业务举例吧。贝莱德在全球ETF市场上具有领先的地位,目前贝莱德全球超过12.5万亿资产中,有超过7万亿是与ETF相关的。所以在中国发展ETF业务被很多人所期待,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布局这个业务,主要是因为海内外ETF的盈利模式和市场有效性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是我们相信中国市场的阿尔法还是很可观的。因此综合评估之后,我们选择发展指增的业务,我们觉得指增的产品是更适合中国市场的选择。而我在接手中国区业务之后,也一直在推动SAE系统化投资(即贝莱德集团的旗舰投资策略)的发展。
界面新闻:在年初贝莱德投资展望会上,您表示过看好A股市场2025年的投资机会,今年上证指数持续突破,站在对当前时点,贝莱德如何评估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中国资产最独特的吸引力是什么?
范华:2025年初,因为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海外认识到中国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等这些高科技领域也有非常好的发展。在这之后中国很多资产都有被重新定价的过程,所以我们觉得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力和韧性还是非常强的。
从境内投资者的角度,A股市场的吸引力正在提升。对于投资者来说,机会成本主要集中于存款、债券等固收类产品。当前利率持续处于低位,债市波动加大,在资产配置中一般会重点关注预期收益、波动率和相关性等三个关键维度,而这三个维度中,在A股表现出更具吸引力的特征。一方面,股市波动率逐步下降,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债券收益率处于低位且波动加剧,进一步增强了股票的相对配置价值。
而对海外投资者来说,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的独特吸引力在于与全球市场的低相关性。中国拥有独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经济周期与全球不同步,投资者结构和指数构成也与海外市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特征使中国资产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有效的分散化工具,能够提升组合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市场的流动性和个股差异性为捕捉阿尔法机会提供了良好基础。相较于其他市场,A股中的量化策略和主动管理策略更容易创造超额收益,这也是吸引海外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已有不少国际投资者通过配置具有中国敞口的对冲基金等方式,间接参与中国市场。
我们也期待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尤其是在经历外部冲击后,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支持将有助于缓解经济压力。同时,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也是市场信心恢复的关键。若这两方面得以改善,A股在全球市场中的吸引力将更加显著。
界面新闻:伴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贝莱德如何看待中国资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范华: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升级,我们认为资管行业正迎来系统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新阶段。在产品布局上,我们主要聚焦这三个方向:
在指数增强和量化投资方面,我们正将贝莱德全球成熟的量化经验和另类数据应用融入本土策略,通过指数增强和量化产品,追求可持续的超额收益。这块业务不是简单的被动跟踪,而是融合了系统化思维的主动管理。我们已经陆续推出了沪深300和中证A500等指数增强产品。
多资产与养老投资是我们另一大重点。贝莱德建信理财的养老产品业绩表现突出,贝莱德基金也推出了追求绝对收益的多资产策略。中国投资者既希望资产增值,又期待净值稳健,这类产品正好契合这一需求。
跨境投资则是我们作为全球资管机构的独特优势。通过QDII、QDLP等渠道,为境内投资者打开配置全球资产的大门。现在越来越多客户不只看重A股,也希望把握海外机遇,我们正努力打造完整的跨境解决方案。
同时,随着贝莱德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突破200亿的门槛,也为我们申请更多业务资质、拓展产品线创造了空间。毕竟,只有持续完善产品布局,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投资者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
界面新闻: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贝莱德基金如何更好地运营?
范华: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宏观环境下,作为在中国市场运营的外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经营与盈利压力。作为成立时间尚短的外资基金公司,我们在产品准入与审批节奏上仍在积极适应,希望进一步布局和完善产品线。此外,推行费率改革也对原有商业规划与盈利预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全球运营的本土适应挑战。作为跨国资产管理机构,基于跨境投资额度及境内监管规定,在中国市场直接推广海外产品存在一定制约,增加了运营成本与业务拓展难度。同时,跨境数据传输方面的管理要求也为全球一体化运营带来新的课题。
三是客户需求与行为差异。国内机构投资者与零售客户的投资偏好与海外市场存在显著不同。国内机构除资产配置需求外,常同时追求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而零售客户普遍存在“保本情绪”与处置效应,这些行为差异要求我们深入理解本地需求,设计更贴合本土客户结构的产品与服务。
当然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也在积极应对。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加强本土化建设,引入本地人才。为更好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与行为特点,我们积极推进人才本土化,引入熟悉国内市场的专业团队,以精准把握客户偏好,设计符合其需要的投资方案。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提升运营与决策效率,持续优化内部流程,加快决策速度,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力求在合规基础上实现高效运营。
总体来看,尽管在适应本地监管环境、运营及客户差异等方面需要我们持续学习与优化,我们仍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潜力,并将持续投入、灵活应对,力求在融入本土生态的同时,发挥贝莱德的全球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