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消费亮点纷呈,政策加力仍有必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明明2025-10-10 10:38
(原标题:21评论丨“双节”消费亮点纷呈,政策加力仍有必要)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国庆中秋8天长假,出游人次创新高,新一线城市、县域旅游成为新兴消费增长极,自驾游、长线游、跨境旅游等持续火热。

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化”趋势,传统一线城市的主导地位正被打破,新一线城市、县域旅游成为新兴消费增长极。微信支付数据显示,县域市场涨幅“领涨”全国,在假期前5日消费总额对比今年“五一”假期增幅达到10%。重庆的微信支付消费金额、笔数均为第一,超越北上广深成为本次假期“双料冠军”,成都、苏州、东莞等13座新一线城市的支付消费数据与北上广深一同“领跑”,展现了中国一线城市以外的经济潜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的趋势。

自驾游、邻省出游增速较快,国内、国际客流均增长,消费活力凸显。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10月1日至8日,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日均3.04亿人次,同比增长6.2%。全国迁徙指数创21年以来新高,百度迁移指数同比增长近20%。从出行结构看,铁路、水路、民航等各类交通客流量均有明显增长,公路出行仍占主导地位,同比增长最高达6.5%,其中自驾出行比例高达八成,成为公众出行首选。滴滴数据显示,假期异地打车订单量环比上涨51%。携程旅游公布省际交界城市订单量同比增长58%,相邻省份“串游”、自驾游、远距离出游数据显著升温,体现了消费者对出行效率与成本平衡的追求和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带来的便利性提升。出游高峰呈现“两段式”:家庭客群集中于9月末提前出行,10月3至5日年轻群体错峰出行。

跨境旅游方面呈现全面复苏态势,受免签政策、离境退税、支付便利等利好影响,中外旅客跨境游需求旺盛。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在假期前四日累计出入境人次达41万,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24%。其中,出境人次约23万,占出入境人员总量的近六成。家庭出境游热度攀升,日韩及东南亚仍为热门目的地。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国庆中秋长假日均出入境204.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5%。至10月5日,国内、国际航线客流量分别同比增长3%和15.9%。

在“短途高频次,长线高品质”的假期旅行主基调下,居民的消费潜力得到了持续释放。长假作为全年刺激消费情绪的黄金窗口期,叠加文旅热潮复苏与消费场景多元化,为快消、零售商品和餐饮市场带来结构性机遇。10月1日至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绿色、智能、国潮消费亮点突出。抖音生活服务10月8日公布的国庆中秋长假消费数据显示:体验式消费渐成主流。古镇古城、古风非遗相关体验消费延续了近年来的火热态势,抖音团购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00%。此外,博物馆也是大众文化游的热门选择,团购订单量环比增长达68%。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国内住宿市场呈现出连住酒店订单增速快、跨城市酒店预订频次高、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和多居室民宿预订热度高的特征。8天长假,为用户开展高频次的本地周边游,以及横跨多省的长线旅游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假期中,国内酒店整体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65%,同时预订2个及以上城市的用户占比,同比增长超过20%。但可能受其他消费渠道对收入预算的分摊影响,文旅对餐饮的带动效果低于去年同期。

电影市场受短视频等娱乐方式替代和影片供给同质化等影响,整体反应平淡。楼市成交各线城市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8月以来陆续发布楼市限购政策调整方案,销量已有显著回升,二三线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量相对疲软。

出口高频数据仍维持较强韧性。国内港口吞吐量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表现积极,截至10月5日,全国监测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环比增长4.69%,集装箱吞吐量环比增长8.84%。山东港口在假期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集装箱量同比增长7%,厦门港海天码头在假期首日吞吐量也突破1.2万标箱,这些数据均位于近年较高水平,显示出出口环节的活跃度。同时海外经济环境呈现复杂态势,全球经济增长在9月份出现放缓。欧元区制造业PMI从8月的50.7下降至9月的49.8,重新陷入收缩区间,综合来看,尽管外部需求环境面临挑战且运价承压,但国内港口高效的吞吐作业数据,为出口维持韧性提供了支撑。

财政货币加力配合,刺激内需恢复必要性仍高。整体而言,国庆中秋长假消费数据分化明显,境内外出行需求较强,但电影等服务反应平淡,地产端销售“金九银十”效应不明显。虽然文旅消费需求快速上行,但对餐饮等行业的辐射作用有待加强。总的来看,内需存在结构性修复,考虑到假期效应消退后内需或缺乏持续性支撑,后续财政端加大消费补贴力度,货币端压降居民负债成本的配合或仍有必要,可关注后续消费相关结构性工具出台的可能性,以及总量降成本工具的使用空间。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