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马克斯在《价值演算》中直言:“投资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盈利能力的判断是否正确。”而这种精准判断的内核,正是认知的深度。查理・芒格亦曾强调,“配得上”想要的事物,本质是让认知匹配价值。
在快速流变的世界里,谁也无法基于当下作出对未来的判断;即便这个时代最厉害的人,也同样被局限在这个时代里。只有将时间拉长,去对话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人、去对话宇宙万事万物,才能突破我们被局限的认知,进而提升认知。而对话的工具就是——读书。
你能看到的各行各业的聪明人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酷爱读书、坚持阅读。做投资更需要通过读书,从更长远的时空来观察事物,找出变化中的不变,深刻认知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发现投资价值。
金秋十月、秋风飒爽,创业资本汇携手一众投资大咖,向读者朋友们分享他们喜爱的书籍,一同顺着指尖穿越时空,寻找认知的高点。本期为第六期,我们邀请到江远投资合伙人周晖作分享。
江远投资合伙人周晖
《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推荐语:作为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通过硬盘、汽车等行业案例,提出“颠覆性创新”理论。他指出,领先企业往往因过度关注主流市场需求、依赖延续性创新,而忽视低端或新兴市场的破坏性技术(比如更简单、更便宜的产品),最终被颠覆。
书中构建的“技术过度供给”“价值网络”等框架,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市场变迁的底层逻辑,尤其适合识别那些看似“非主流”却可能重塑行业的创新机会。
对创投机构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反直觉的投资视角——真正的颠覆者未必是技术最先进的企业,而是能精准卡位“非消费者”需求、重构价值链条的创新者。例如,当主流市场追求高性能时,新兴企业通过满足大众用户对性价比的需求(如拼多多对下沉市场的渗透),逐步向上侵蚀原有巨头的份额。这启发我们在了解企业的过程中,不仅要看技术指标,更要分析产品是否能打破现有竞争维度,形成“降维打击”。
此外,书中强调的“资源分配流程决定企业能力”,也提醒我们关注被投企业的组织灵活性,避免因路径依赖错失转型机遇。
责编:岳亚楠
校对:刘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