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7.97元/吨,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16.35%。与此同时,9月份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3270万吨,总成交额20.04亿元。
“9月全国碳市场放量下跌。”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监测发现,价格方面,本月CEA日均收盘价为62.94元/吨,相较于8月的日均收盘价71.12元/吨大幅下跌11.5%,且碳价呈震荡下行走势;成交量方面,本月CEA日均成交量为136.78万吨,相较8月的71.95万吨增加约90%。
“本月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四分之三交易日成交量破百万吨,反映出履约期将近的碳市场交投热度大幅跃升。”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表示。
业内普遍预计,碳价仍将继续下行。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碳价指数显示,2025年10月,CEA买入价格预期为55.39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0.63元/吨,中间价为58.00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38.48,下跌19.09%;卖出价格指数为136.80,下跌16.23%;中间价格指数为137.57,下跌17.64%。
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碳定价机制的主体形式。近日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相较于强制性的限产限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减排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促进行业低成本减排。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10.8%。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透露,下一步,中国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分阶段、有步骤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不断丰富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营造更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努力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深化多领域多渠道气候务实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碳市场领域技术、方法、标准等方面的互认,推动基于自愿减排交易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