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盘后,长春高新(000661.SZ)发布一则关于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发行上市申请并刊发申请资料的公告,同日于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了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资料(下称“招股书”),公司H股上市进程正稳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加速,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10家企业已于港交所顺利完成发行并上市。其中恒瑞医药H股上市后广受境外投资者认可,上市以来在H股市场获得了相对A股市值超10%的溢价。
募投支撑战略转型,建立领先的创新型全球制药公司
据招股书披露,长春高新此次H股发行上市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发行数量及价格暂未确定,但初步明确了募投资金将用于:(1)创新管线的临床试验、推进临床前项目开发及相关监管事务;(2)潜在全球合作及共同开发,以及扩展海外市场的临床及商业化团队;(3)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4)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此次发行的募资投向,与近年来长春高新的创新药转型战略高度契合。此次招股书中,公司也进一步明确了后续企业发展的几大战略。公司指出,其正在加快全球市场的差异化创新,建立了由三大支柱驱动的多元化增长框架,包括创新药物的海外市场、创新药物的国内商业化和巩固已建立旗舰产品的市场领导地位。
具体而言,公司表示,将通过推进全球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管线资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除自主开发外,探索对外授权及/或合作机会,加快全球化布局。在国内市场,将加快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创造新的利润增长动力。同时,将维持已建立的产品特许经营权,如hGH组合(生长激素系列产品)、rFSH组合(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产品)、疫苗和中成药,作为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同时继续扩大适应症并升级配方。该方法令公司得以实现短期稳定和长期全球创新。公司致力于利用自身的研发能力作为桥梁,支持其从中国领先的制药公司转变为领先的创新型全球制药公司。
痛风新药市场可观,创新研发及合作成果持续涌现
具体至业务经营本身,今年6月获批上市的伏欣奇拜单抗(商品名:“金蓓欣”)或是公司现阶段最具潜力的药品之一。据招股书披露,金蓓欣是公司自主研发的IL-1β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国内首款针对该适应症的1类创新生物制剂。该产品适用于对NSAID和/或秋水仙碱存在禁忌症、不耐受或应答不足的急性痛风关节炎成人患者,以及不适合反复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关键临床研究显示,单次皮下注射金蓓欣可在6至72小时内提供与皮质类固醇相当的疼痛缓解效果,12周和24周的复发风险较基线分别降低90%和87%。
据沙利文数据,2024年中国痛风患者约达253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4060万人。2019年至2024年间,中国痛风抗炎药物市场规模从人民币18亿元增长至人民币30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8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6%。其中,40.2%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抗炎治疗后,仍未能充分控制痛风发作。金蓓欣以较低的复发风险精准抓住患者痛点,有望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此次募投,公司将进一步强化销售及营销能力,在持续巩固旗舰产品市场领导地位的同时,也将为新上市及未来上市产品提供有力的销售团队支撑。
另一值得关注的业务进展来自研发环节。围绕AI赋能,招股书指出,公司系统地将AI技术应用于研发、流程优化及企业级数字平台。具体而言,在药物发现方面,公司运用AI工具辅助靶点识别、分子筛选及结构优化,旨在缩短研究周期并提升在研药物筛选的成功率。在工艺开发方面,AI驱动的建模与预测分析技术有助于优化蛋白质产量、纯度及配方设计,同时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公司的研发成果及对外合作也正持续涌现。就在9月中旬,公司公告与丹麦ALK公司达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产品合作,将在中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ALK的屋尘螨(HDM)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产品,并获得ALK自主开发的3款产品在中国大陆独家代理权益。
据悉,中国是尘螨过敏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市场渗透率显著偏低,存在大量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状况,其中儿童人群的疾病负担格外沉重。与AKA这一全球最大的脱敏治疗公司合作,金赛药业有望进一步构筑儿科新领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