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可口可乐繁忙的现代化工厂车间内,一辆搭载井松智能核心技术的双叉平衡重FMR机器人,以最高3.2米/秒的迅捷速度,精准而稳定地穿行于生产线与立体库区之间。它不仅实现了大吨位货物的高效搬运,更支持双托盘同步取放,将智能化物流的“无缝衔接”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套复杂的数智仓储系统,从部署到高效运行,仅用了短短20天,迅速赋能客户应对日益增长的物流转运需求,展现了井松智能卓越的项目交付与系统集成能力。
这是井松智能成功落地案例中的缩影。近年来,井松智能在化工、冶金、新能源等已建立核心优势的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技术创新是井松智能最核心的护城河。2025年上半年,公司迎来产品创新的“丰收季”,一系列重磅新品的发布,标志着其技术迭代进入新阶段。其中,2024年末发布的X-FMR下一代智能叉取机器人,经历实现了从传统自动导引车(AGV)向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的技术迭代。这款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能够从容应对超重载物料搬运、高举升精准对接等复杂场景任务,综合流转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下降明显。
为何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此密集的技术上新?井松智能董事会秘书朱祥芝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这是技术、市场、政策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支撑智能物流的底层技术发展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平台期,无论是核心元器件还是零部件的性能升级都在稳步推进,AI算法的优化使其达到了更佳的性价比平衡点,为产品创新提供基座。”朱祥芝分析,“市场端的诉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和用工成本上升,‘叉车无人化’的产业拐点已经清晰到来。叠加国家层面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共同驱动公司产品与服务迭代周期的显著提速。”
依托分布在上海、杭州、合肥的三大创新研发中心,井松智能积极推行“长三角科研一体化战略”,形成了一张高效协同、优势互补的研发网络。同时,公司致力于构建的是从硬件自研、核心算法驱动到产业生态协同的“全栈式”核心竞争力。这使技术成果“多点开花”。
值得关注的是,在高端装备领域,超重载FMR研发成功,标志着公司突破了长期由国外厂商垄断的技术壁垒,为国家重点行业的供应链自主安全提供支撑。
在巩固和扩大现有业务优势的同时,井松智能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2024年末,公司启动轮式类人形搬运机器人的前瞻性研发项目。朱祥芝透露,目前首代轮式类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工作正严格按既定计划有序推进,相关核心功能模块的研发与验证均取得积极进展。
朱祥芝表示,客户在生产现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场景和解决方案诉求,迫切希望实现全场景的无人化。我们理解,工业领域需要的并非追求极致拟人的灵巧手,而是稳定可靠的“功能夹爪”,更贴合实际工业场景下的抓取与搬运痛点。这项新技术有望弥补现有解决方案在许多复杂场景下的落地不足。
根据规划,首台轮式人形机器人工程样机预计将在2025年内完成验证。这被视为井松智能正从智能物流系统提供商,向更广阔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市场进行战略延伸的信号。
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不可逆转,井松智能通过“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双轮驱动,积极抢占万亿级的自动化物流市场。
今年上半年,在巩固泰国、越南等东南亚传统优势市场的基础上,公司又开拓了西班牙、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随着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的增长,海外业务被视为未来增长的第二曲线。
朱祥芝介绍,“多年前,井松智能就积极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伴随中国企业共同出海。近年又积极探索并尝试直接对接海外终端客户的路径。公司在项目交付方面拥有较强实力,未来将在持续性的本地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寻求重点突破。不排除通过寻找优质的本地合作伙伴等方式,以更灵活、高效的模式推进全球化战略。”
面对国内国外双市场需求,产能保障是关键基石。目前,井松智能“年产10000台套智能物流装备生产线一期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万台套智能物流装备的庞大生产规模,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16亿元。这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产能大跃升为满足全球市场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朱祥芝对此表示:“此次产能扩张是公司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将大幅提升交付能力,有效满足国内外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确保我们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
2025年以来,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为物流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以3月为例,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要推广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AGV)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动仓储作业全流程智能化。
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拉动下,中国智能物流市场正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4%的高位。
井松智能董事长姚志坚曾表示:“在智能物流赛道竞争加剧的今天,唯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极致的服务先行,才能构筑起难以逾越的营销护城河。公司需协同用好销售、技术、产品、市场四个关键抓手,通过持续的技术领跑与产品升级,最终打造企业良性发展的飞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