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高端母婴品牌BeBeBus的母公司不同集团(BUTONG GROUP)正式登陆港交所,截至当天收盘,股价涨超40%,市值突破93亿港元。
卓泳/摄
不同集团2018年在浙江宁波成立,2019年,BeBeBus品牌首款婴儿车产品正式上线。经过数年发展,如今公司产品已全面覆盖亲子出行、亲子睡眠、亲子喂养和卫生护理四大关键场景,构建起完整的母婴产品矩阵。
财务数据显示,不同集团近三年营收、净利润与毛利率均实现逐年增长,旗下四大场景的产品中,绝大多数毛利率介于40%—60%之间。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背后汇聚了天图投资、高榕创投、经纬创投等一批消费赛道的知名投资机构,资本阵容堪称豪华。
“尽管整体人口出生率下降,但我们的产品聚焦‘家庭CFO’、走差异化路线,这是支撑业务稳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不同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沈凌在上市现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差异化创新驱动业绩连年增长
在不少年轻妈妈心中,BeBeBus的产品是“设计佳、颜值高”的代名词,她们也愿意为这份品质与颜值承担高溢价——这正是当下新一代年轻父母的消费心态。2018年,BeBeBus敏锐捕捉到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变化,加之当时市面上符合该需求的高端母婴品牌多被国际品牌占据,品牌顺势定位高端,推出多款高颜值、强品质的母婴产品,迅速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走红。
不同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BeBeBus用五年时间,将产品版图从婴儿推车、安全座椅、婴儿床、餐椅四大核心品类,快速扩张至覆盖亲子出行、睡眠、喂养及卫生护理四大场景,在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站稳脚跟,取得强势市场地位。
2024年,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占整个育儿产品市场的份额为23.6%。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GMV计,在中国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中,BeBeBus在中国育儿产品品牌中排名第二,拥有4.2%的市场份额。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BeBeBus实现收入5.07亿元、8.52亿元及8.84亿元,其经调整净利润由997.4万元增长至7357.2万元,增长超6倍;毛利率则分别为47.7%、50.2%及49.5%,而公司旗下四大场景的产品,绝大多数毛利率都介于40%—60%之间。
在竞争拥挤的母婴赛道,叠加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态势,不同集团为何能在红海中突围、实现业绩连年增长?沈凌给出答案:差异化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本质上是我们不断创造新的价值需求,这体现在设计细节、功能创新等方面。”她表示,不同集团始终以“创造不同”为使命,一方面用心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另一方面敢于打破常规、重塑产品定义。
针对近年出生率下降的趋势,沈凌补充道,公司聚焦“家庭 CFO”——即消费能力强、消费频率高的品质人群。尽管整体出生率下降,但这类品质人群的规模并未明显减少,且其消费决策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小,能为企业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支撑。
投资阵容豪华 天图、高榕、经纬等悉数在列
翻开不同集团的投资人名单,阵容堪称豪华。公开信息显示,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完成4轮融资,天图投资、高榕创投、经纬创投、泰康人寿等知名机构均在列。
其中,天图投资是BeBeBus的首个外部投资方。据悉,天图投资在BeBeBus成立仅一年后便出手投资,并在后续A+轮融资中追加投资。此外,天图投资还为品牌引荐各类资源,同时依托自身消费生态圈与投后品牌加速营,助力BeBeBus进一步强化品牌资产。
天图投资合伙人李康林透露,天图团队十多年前就开始深度研究母婴赛道,覆盖了大量初创企业,对“什么样的品牌值得投资”已有清晰判断,却一直未找到符合画像的公司;BeBeBus的出现让团队眼前一亮,因此快速做出投资决策。
高榕创投则是不同集团最大的机构股东,2020年底曾联合领投公司A+轮融资,并在后续轮次中继续参与投资。高榕创投合伙人韩锐这样评价不同集团及创始人汪铂言:“汪铂言是典型的湖南创业者,‘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九个字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还该加上‘不信邪’三个字。相伴五年,我记忆里,汪铂言和我们讨论任何事时,只关心‘对不对’,从不说‘难不难’。”
经纬创投同样在2020年底参与了不同集团A+轮融资,并在2021年继续跟投B轮融资,是公司第三大机构投资人。经纬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华东表示:“母婴耐用品赛道正迎来国产品牌替代进口的系统性机遇。自经纬投资后,不同集团团队以产品创新为根本,精准抓住新兴渠道与媒介变革的红利,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IPO前,高榕创投持股9.8%,为最大机构股东;天图投资、经纬创投和泰康人寿分别持有9.24%、7.84%和5.15%的股权。
此外,不同集团的基石投资者包括波司登集团关联的信庭基金、百亿级私募机构上海通怡投资,以及来自新加坡的Great Praise Investment,总认购金额达1500万美元。
港股新消费崛起 消费投资或迎退出窗口期
经历2021年高点后,国内消费投资进入数年沉寂期,一级市场不少知名机构对消费领域态度谨慎,部分曾主打消费投资的机构甚至裁撤相关部门与团队。
但2025年的港交所却迎来消费企业上市热潮,呈现热闹景象:年初蜜雪冰城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港元、创下港股纪录,海天味业作为调味品龙头以2190亿港元市值登顶消费IPO榜首,还出现一天三家企业(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同台敲钟的拥挤场面,泡泡玛特更实现市值突破3100亿港元、一年暴涨超10倍的资本神话。此外,港股还将迎来老乡鸡、八马茶业、鸣鸣很忙、巴奴火锅等新面孔。
不难发现,相较于A股,港股消费板块包含国潮、互联网消费平台、服务消费等“新消费”领域的稀缺资产,填补了A股结构性空白。有分析指出,新世代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注重性价比,潮玩、社交、视频、游戏、饮料、餐饮等新型消费业态多选择在港股上市,逐渐形成聚集效应。
这一态势不仅让港股迎来消费股的黄金时期,也为此前在消费领域布局的创投机构提供了重要的退出渠道。比如,在消费赛道,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这港股“新消费三姐妹”背后,就有红杉、高瓴等知名机构,他们都在这波港股资本市场盛宴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很多消费品早就具备上市条件了,现在港股市场迎来高光时刻,正是他们登陆资本市场的好时机。”一名消费赛道的投资人表示。
校对:苏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