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滇池福保湾,一座大型蓝色平台矗立湖面,正全力运转。它一边“吞入”含藻湖水,一边“吐出”清澈尾水,高效完成藻水分离与清水回补。9月19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登上中交集团为滇池量身定制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实地探访科技治藻的“中国智慧”。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在中交集团为滇池量身定制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采访调研。人民网记者 张武军摄
作为滇池“藻水共治”体系的核心装备,平台的诞生源于滇池长期的蓝藻治理困境。2024年,中交集团所属中交生态环保院根据滇池蓝藻富集特点,在福保湾、新河湾等重点区域布设7座平台,形成国内最大水上“藻水共治”集群,日均处理藻水能力总计45万立方米;其中福保湾平台日均处理能力达20万立方米,是国内规模最大、集约程度最高的藻水处理专用设施。
如今,这7座平台或固定或移动,犹如水上“生态卫士”,持续守护滇池生态。“一旦无人机巡查发现蓝藻爆发水域,我们会第一时间派遣可移动式平台进行应急处理。重点区域则设有固定吸藻站长期作业。”中交生态环保院滇池蓝藻治理项目生产副经理朱建飞介绍。除了藻水分离和尾水回补,该平台还将过滤产生的藻泥转化为资源,经无害化处理后制成生态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花圃施肥,“变废为宝”。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的外媒记者正在拍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过滤产生的藻泥。人民网记者 张武军摄
截至目前,“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投运已满一周年,累计向滇池回补达标清水1.3亿立方米。2025年一季度监测显示,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由去年同期“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水体透明度从0.36米提升至0.91米,增幅达152.8%。“高原明珠”滇池正逐渐重现往日光彩。
工作人员向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展示蓝藻从水中分离的技术。人民网记者 张武军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湖泊所进行的清洁和治理,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相关负责人为保护好这一湖区所倾注的巨大心力,我觉得十分了不起。”秘鲁国家广播电视局总制片人豪尔赫·乌尔毕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