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三级架构”管理模式,万科迎来组织架构巨变
来源:界面新闻作者:王妤涵2025-09-19 09:27

万科开启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9月17日,万科官网悄然更新了一张组织架构及管理团队表,标志着近期筹备已久的组织架构大调整正式落地。

此次调整彻底撤销了万科原有的开发经营本部,将“5+2+2”架构(5大区域公司、2个总公司、2个直管公司)调整为16个地区公司,由总部直接管理。这也意味着万科打破了沿用近二十年的三级架构管理体系,全面转向二级管控体系。

“此番动作体现了万科当下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战略决心,与当前行业规模收缩的趋势相匹配,对公司发展来说,也可以较好应对经营压力,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

告别传统三级架构

万科此次组织变革可谓全面而深刻。

结构调整后,万科从原来的集团总部、事业集团(BG)、事业单元(BU)三大板块,转变为集团总部、地区公司和事业部三大组成部分。

集团总部层面完成职能重塑,在董事会办公室、集团办公室/党群工作部之外,新设立了11个专业中心,接管了原区域公司的核心权限。投资发展中心、产品设计中心、营销中心等关键部门直接穿透至项目端,实现对一线业务的垂直管理。

区域层面,原东北、华北、华东、南方、西南五大区域公司被全面撤销,取而代之的是16家地区公司承接具体的执行职能。

按地理板块划分,北方区域覆盖北京、津冀、山东、东北四地,南方包含深圳、莞珠、广佛、福建四城,华东布局上海、苏皖、苏南、浙江四区,中西部辐射西北、西南、华中、云桂四域。

与开发业务的剧烈调整形成对比,多元业务板块维持着相对稳定架构。

原来隶属于开发经营本部的物业事业集团(BG)被调整至事业部,与商业与酒店、长租公寓、海外、食品、物流、办公、财顾共同构成了八大事业部,直接向集团汇报。

“在今年深铁集团入主万科后推动国资深度管控,要求万科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管理效率。通过此类调整和合并精简,决策链条缩短,资源向高能级城市集中,有助于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风险管控能力。总体上也有助于万科降本增效,促进万科经营更稳更有效”,严跃进对界面新闻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几乎在新组织架构落地的同时,万科公告称,深铁集团向其提供了不超过20.64亿元借款。自2025年初深铁集团全面接管以来,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近260亿元。

高管重新排兵布阵

架构调整伴随着核心管理团队的重新布局。

集团层面上,深铁背景的团队继续巩固核心权位。公司董事会主席辛杰、执行副总裁李刚等深铁系高管职务不变,进一步掌控战略决策权。

专业条线上则出现了新的面孔。财务负责人韩慧华继续兼任执行副总裁,同时新任命卜令秋为财务总监,形成“双核心”财务管控体系。

据了解,卜令秋出生于1969年,曾先后供职于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等多个深圳国企,曾任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金融部总经理。

此外,郁亮虽保留执行副总裁职务,但不再分管具体业务,角色转向战略顾问。这一布局与深铁今年年初全面接管后的人事调整一脉相承,标志着万科治理结构的“深铁化”进一步深化。

同时,相应的地区公司负责人也进行了调整,整体呈现出总部高管挂帅关键区域、资深老将镇守核心市场的特点。

具体来看,北京公司总经理由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刚兼任;上海公司总经理为耿冰;深圳公司总经理唐激杨,浙江公司总经理陈灏,广佛公司总经理周轶群,华中公司总经理易平安,东北公司总经理曾巍等。

这种安排既保持了管理团队相对稳定,也可以确保战略落地效率,避免了大规模的人事震荡。

房企集体“瘦身”

万科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包括金地、招商蛇口等在内的多家头部房企不约而同对组织架构“动刀”。

据CRIC监测数据显示,在重点监测的65家企业中,今年以来已有14家规模房企进行过19次调整。其中,前8月销售TOP20的房企中有11家进行了调整,TOP10的房企中更是有7家进行了架构优化。

从时间线来看,一季度是调整高峰期,有11家房企进行过12次调整,二季度略有放缓,仅2家房企有所动作,而进入三季度,组织架构的调整浪潮再次回升。

从变革特点来看,集团直接对城市公司负责、向一线项目要业绩的“二级管控”模式,成为当下各大房企组织架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这一动作和2019年及以前的高歌猛进形成了对比”,严跃进对界面新闻表示。“此类调整虽然有些无奈,但还是属于积极做法,体现了行业和企业从过往的‘增量扩张’向‘存量深耕’转型的适应性变革,通过扁平化架构提升现金流管理能力与投资决策科学性。”

从房地产行业整体发展来看,房企当前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对于万科等企业的战略调整,应该从积极角度给予肯定。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到来,房企需要从新起点出发,持续构建新架构、新模式、新业务,实现新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