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激发更多消费新需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8 09:38
(原标题:21社论丨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激发更多消费新需求)

近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5方面19条具体措施,全方位激发服务消费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正在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当前,各国正在进行制造业竞争,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个别国家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动辄对别国威胁加征关税。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扩大内需有利于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形成以内需为主导的大国经济。

2024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消费贡献率与50%的国际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其中,我国服务消费偏低,以我国目前人均GDP水平,对应的服务消费占比应超过50%。2024年,我国服务消费占比约46.1%,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需求正在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的升级阶段。但是,与人们对服务消费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服务消费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低端化、同质化供给过剩,专业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传统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难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

比如家政服务企业数量多,但大量集中于基础保洁业务,难以满足家庭对营养膳食、健康护理等专业化家政服务的需求;养老床位供给量与需求相比短缺,但同时空置率较高,供需不匹配;旅游住宿等领域服务质量不均衡、服务内容同质化;文体服务领域,体育运动设施不足,影视等文化供给质量也有待提高,尚不足以形成产业循环壮大,缺少更具影响力的创意与IP带动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关键是提升服务供给的质量,满足并激发消费新需求。当前服务消费供给同质化等问题,首先与服务消费的独特特征有关。服务消费最突出的特征是本地化,无法像商品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销售。服务的现场消费的特点,需要企业设立在人口高度聚集且收入较高的地方,这相应地会带来较高的房租等成本。由于服务消费弹性较高,时间相对集中(假期或周末),市场需求相对少而分散,使得供给较少,竞争不充分,企业为降低人力成本,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性要求。

增加高质量供给需要放松准入门槛与监管政策。比如此次政策措施提出对外“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大都投资规模不大、利润率不高,如果制度与市场风险成本较高,不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因此,需要更大力度对内对外开放以吸引投资。

提高供给质量需要解决服务消费中的信任机制问题。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发生,服务的无形性与服务结果的体验化,导致消费者只能依靠口碑和评价,需要自行去搜集与鉴别,如果信息成本过高或信任缺乏,将影响消费者意愿。因此,需要推动服务业专业化与标准化发展,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和机会成本。同时做好消费者权益保障工作,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倒逼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长期来看,服务消费更具增长潜力,将是未来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更好地发挥服务消费潜力,需要破解机制体制问题,以专业性、标准化为导向,通过更大程度对内对外开放,鼓励创新与竞争,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