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发力攻坚医疗健康新高地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刘丽靓 傅苏颖2025-09-16 08:12

■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肩负国计民生,中央企业的“十四五”成果,最终体现为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即日起,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中国证券报推出“答卷‘十四五’ 央企惠民生”系列报道,以百姓生活的“小切口”,折射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变化”。

近日,中国电子旗下中电云脑正式发布我国首款国芯非侵入式脑机智能头环,备受市场关注。“头环采用了国产化的脑电采集芯片,推出一个多月以来,采购意向已接近20万套,其中已签订正式合同的超过十万套。”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龙龙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成果是中央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医疗健康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突破脑机接口与微光夜视前沿技术,到构建“息壤”算力平台支撑前沿科研;从推动“智慧医院”驶入偏远山村,到保障罕见病药品供应与养老服务深入社区……近年,一批中央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引擎,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持续攻坚医疗健康“新高地”。

加速布局脑机接口等新赛道

作为“十四五”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脑机接口正迎来中央企业的加速创新与深度布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微电子院自主研发出侵入式百通道柔性电极、非侵入凝胶半干电极、高精度脑电采集芯片等国产化系列产品;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和医疗场景的推广应用,如“面向工业安全监测的智能安全帽及实时监管平台”已在电力和建筑等行业快速应用,脑机康复手等产品已在江苏及安徽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

“下一步,微电子院将持续推进脑机接口低成本、强鲁棒性设计,促进脑机接口产业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加速产业落地。”微电子院董事长陈丙根表示。

“脑机接口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正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应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表示,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应用最为广泛和前景最为广阔的领域之一,在临床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赛迪研究院预测,2025年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到2027年将超过55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在智能穿戴这一细分赛道,央企同样走在创新前沿。


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将一项曾用于高端装备的微光夜视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于智能穿戴领域。“公司团队攻克了医用级精度监测难题,开发出的高性能盖板玻璃,让普通智能手表首次能精准测量血氧、心率等生命体征,推动了整个行业从‘功能型’向‘医疗级’跨越。”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三昭介绍,2025年这一项目累计申请专利17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间接经济效益超10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雪认为,要加快补齐医药医疗产业短板,突破关键瓶颈,提升高性能医疗设备、核心部件以及药品、疫苗研发生产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加快落地

在浙南山区的层峦叠嶂间,一辆搭载5G网络和AI技术的“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正悄然改变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村民的就医体验。

病历实时上传、检查数据秒级共享,甚至完成心电、B超、肺功能等检查……依托中国移动5G网络和AI辅助诊断,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家“面对面”会诊。

“5G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和高安全性,为这些创新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AI算法的引入,使得智能辅助诊断成为可能,大幅提升了疾病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中国移动浙江公司丽水分公司总经理金标表示。

山路不再阻隔就医,“流动医院”真正开进了大山深处。数据显示,目前,景宁畲族自治县“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已开展云会诊超过2880次,服务11万余人次,为患者节省费用总计300万元。

在山西,中国国新旗下国新健康聚焦深山巡检员、建筑工人等特殊职工群体“就医远、问诊难”的痛点,以自研“益康管家”AI家医小程序为核心载体,打通全国前100强医院8万余名副主任级以上专家资源,让“一部手机就能接通专业医疗团队”。

“自4月1日上线以来,小程序使用已超10万次,在线问诊近2000次,累计为职工节省时间约4000小时。”国新健康健康服务事业部总经理鲁新华介绍。

在清华大学,中国电信天翼云推出“息壤-科研助手”,为科研提供强大算力支持。某光学成像团队借助其高性能GPU算力和预置工具,高效处理生命科学等数据,显著缩短科研环境部署时间,预计三年内可节约50%成本,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近期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化推进央企“AI+”专项行动,以“国资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库”为基础,打造人工智能+科学、生物医药等应用标杆,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聚焦民生健康领域的“急难愁盼”,央企在行动。

“国药集团将持续加大罕见病药品研发投入,力争推动更多自主研发的罕见病药品上市,进一步缓解罕见病用药难题。”国药集团旗下国药国际副总经理张浩基表示。

重组人凝血八因子,重组人C1酯酶抑制剂,重组促皮质素……国药集团立足“国家医药保障平台”定位,采取“引进+研发”双重驱动策略,全力破解罕见病患者“用药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8年以来陆续引进米托坦片、氯巴占、地夫可特片等,第一时间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了救命药,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此外,国药集团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构建全球供应网络:从保税仓前置备货,到冷链直送温控药品,再到小程序寻药与全流程追溯,让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用药安全”。

通用技术集团则将精准养老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通用技术集团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康养公司推出20余项上门服务,涵盖养老护理、康复训练、陪同就医等,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通用技术集团旗下通用芳华养老驿站及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成功探索“小规模、多功能”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同时,国内首创打造了基于长护险支付方式下的辅器具租赁业务,形成全国领先的“南通模式”,累计配送辅器具入户服务3万余户次,让更多老人共享康养生活。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技术环球医疗“空地结合”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模式在攀枝花市成功落地。截至目前,“空中120”已开辟急救航线20余条,救护半径达200公里,打通了川西南、滇西北地区“空中绿色生命通道”。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力,中央企业正成为驱动医疗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创新的核心引擎。“十五五”新征程上,锚定加快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队,国资央企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攻坚产业“新高地”,快速提升产业影响力与竞争力,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