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卷起的尘土仿佛还未散尽,在阿拉尔草原上举办的那达慕大会早已落下帷幕,作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最大的民族体育盛会,那达慕大会也是展示地区特产、民族特色的舞台。
“有蒙古服饰,有风干牛肉,当然还有枸杞啦。”在赛场边售卖特产的牧民巴图拿起一把枸杞向旁人推销。“这个枸杞是我们本地企业产的,用的是最先进的锁鲜技术,又鲜又好吃。”
作为柴达木盆地里最出名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海西枸杞的种植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在海西州都兰县的五龙沟,有一片近五千亩的野生枸杞林,经专家考证,这片枸杞林现存树龄60年以上的多达百株,最老的有200多年,按照生态学、生物学和自然演替规律来说,原生历史可追溯上千年。
在格尔木市东郊的河东农场,格尔木杞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千五百亩枸杞地迎来丰收,细细的枝条被红色的果实压弯,数十名采摘工人顶着烈日在枸杞地里忙碌。格尔木杞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培刚告诉记者,现在正是头茬有机枸杞成熟的时段,要抓紧时间尽快采摘。
“现在市场越来越规范,我们的枸杞也越来越好卖。”梁培刚说,去年,格尔木杞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口额达38万美元,今年有望取得新突破。“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与鼓励,给了我们努力‘走出去’的底气。”梁培刚说,相关部门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企业顺应市场需求,一步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目前,杞盛的产品已经在东南亚、欧洲等地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一盒盒鲜枸杞在工人手中快速打包,门口的冷链车已经做好准备,梁培刚介绍:“这是我们公司正在探索的新发展方向,枸杞鲜果当天采摘,立刻冲洗打包,当天运输,不出两天,就能在东部地区的大超市里看到,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尝到最新鲜的枸杞。”
从最早到处推销有机枸杞,到产品全面出口,再到现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杞盛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充满了艰辛,作为海西州最早做有机枸杞的企业之一,杞盛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整个海西州枸杞产业发展的缩影。
从最开始的“无序发展”到慢慢开始探索发展方向,海西州的枸杞产业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规范。
“现在,小小的枸杞已经不只是田间地头的买卖,而是拉通整个产业链条的富民产业。”海西州农牧局局长冯伟说,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行业标准的完善,曾经“野蛮生长”的枸杞产业已进入了“全天候田间管理+标准化产品生产+校企结合推动新品种研发”的健康发展道路。大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小农户也在大企业帮助下实现技术和生产的不断优化,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蓬勃发展。
据了解,2024年青海省枸杞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亿元,尤其在采摘季,更是直接带动近10万人实现劳务就业,创造劳动收益11亿元,惠及周边农户近2万户,户均增收达5.84万元,小小的枸杞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这些年,青海依托柴达木枸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已建成格尔木现代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并在北上广等10余个城市布局了域外展示交易区,有机枸杞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国际市场话语权持续提升,枸杞产业已成为青海融入双循环的‘金色名片’。”海西州副州长刘贵尧说。
据了解,近年来,海西州持续推动枸杞产业集群建设,截至2025年8月,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3.6万亩,累计认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绿色有机食品企业118家、产品664个,“柴达木枸杞”品牌价值196.75亿元。
除了经济价值,枸杞还为治理柴达木盆地的风沙做出了贡献。生态部门统计,青海省45万亩枸杞林每年可固碳175万吨、释放氧气178万吨,还能减少大量风沙和水土流失,生态价值折算达80亿元,不仅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了量化示范,更在防风固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