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新增股份将于明日上市 全球最大造船航母即将正式启航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厉平2025-09-15 21:14

中国船舶(600150)以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向中国重工全体换股股东增发的30.53亿股股份,将于2025年9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标志着A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将于9月16日正式完成,全球规模第一的“造船航母”即将正式启航。

此前公告指出,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中船重工集团、中船工业集团、大船投资、渤海造船、武船投资、北海船厂、上海衡拓、海为高科、中船集团投资在本次交易中换股取得的14.54亿股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转让。

此次吸收合并积极响应国家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号召,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提升我国在全球船舶制造行业话语权的关键举措;同时,这也进一步兑现了中船集团合并时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承诺,成就了“十四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又一里程碑式实践。

业内普遍预期,合并完成后的新“中国船舶”未来将深入构建全球稀缺性龙头企业的估值逻辑,具备从资产规模、技术实力、交付能力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等多维度重塑国际造船格局的实力。

本次重组将实现顺畅深度整合 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本次交易前,作为中船集团旗下两大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长期各有侧重,下属骨干船厂多年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与产品,在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上形成互补格局。

具体来看,中国船舶拥有先进的海洋防务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亦是知名的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研制及供应商,在特种船型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中国重工则是产业链最完整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在超大型油轮、干散货船等方面实力雄厚。

通过整合中国重工旗下的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核心资产,新“中国船舶”将构建起更为完整的造船产业链,充分发挥各大船厂的优势船型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1+1>2”的效果。同时,在全球造船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新“中国船舶”也将充分交流借鉴各船厂技术经验,进一步提升研发制造实力,实现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总装建造全链条技术攻关,合力解决高端船型的技术难点。

规模、订单全球领先 合并后将进一步夯实全球旗舰地位

除了技术实力上的整合,新“中国船舶”在规模与订单上亦呈现出全球领先的优势。据披露,两家公司业绩均实现高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实现归母净利润29.46亿元,同比增长108.59%;中国重工实现归母净利润17.45亿元,同比增长227.07%。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船舶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33艘、2649.11万载重吨、2334.87亿元;中国重工手持订单229艘、3493.92万载重吨。

据测算,整合后的新“中国船舶”总资产将超过4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手持订单量全球占比近20%,确立其作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上市企业的行业地位。

依托体量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新“中国船舶”将在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力,同时通过技术、制造、供应链等方面的互补,有望优化订单完工周期及产能,进一步提升接单能力。

2025年,全球造船行业、船舶行业处于良好发展态势。高盛分析师在最新报告中预测称,在环保法规、船队老化和贸易增长的共同推动下,全球造船业正进入一个可能持续到2032年的“多阶段、长期上行周期”,并带来价值1.2万亿美元的新船订单。与此同时,海洋强国已成为推动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工信部近期亦提出将实施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行动,并印发绿色航空和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纲要。

华西证券分析师表示,中国在本轮新造船周期中最为受益。从订单量、造船交付量、新签船舶订单、完工量等指标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船舶制造国。在全球船舶市场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新“中国船舶”将成为引领全球船舶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改变全球船舶制造行业的竞争态势。(厉平)

责任编辑: 杨国强
校对: 许欣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