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雷清单、避坑指南、套路手册……消费何时不用这么心累丨热点新解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5-09-15 13:59

无论出差公干还是休闲旅游,吃饭是件大事。各地美食琳琅满目,特色馆子名声在外,心动是肯定的。但真要行动时,总免不了陷入选择障碍,更难消心中疑虑:网上评价靠不靠谱?会不会踩坑?类似体验很多人都不陌生,折射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仍有短板。

数字时代,吃住行游购娱,都少不了参考网络评价这本“宝典”。一条图文并茂的真实评价,或者一句犀利扎心的吐槽,都可能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变量。然而,一些网络评价变了味、失了真,让“挤爆3.5分小馆子”“高分餐厅不香了”的话题不缺讨论度。线上购物同样如此,通过“关键词+避坑”“关键词+踩雷”搜索的方式反向选择,成为网购者的一项“必备技能”。

真实性是网络评价的“生命线”。为什么网上那么多踩雷清单、避坑指南、套路手册,全因有太多网络评价丢失了这条线,添不了便利却裹乱添堵。而且虚假点评伤害的不只是普通消费者,还会推高商户经营的成本和压力,直接侵蚀平台的信誉和美誉度。也就不难理解,构建一个高度诚信化的评价体系,对于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推进诚信建设,要发挥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也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护航。

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加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推进供应链模式创新,将供应链金融信用体系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拓展至基于交易的“物的信用”和“数据信用”,更好防控风险。

又如,高德地图推出扫街榜,通过出行导航数据计算出规模化用户对于某一家餐厅最真实的行动,提升榜单可信度,同时借助AI风控等技术有效识别、过滤虚假和噪声评价,助力线下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

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推进数智技术与社会信用体系深度融合,对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有深远意义,也能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这是激发消费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商家和亿万消费者的共同期待。前7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42万亿元,同比增长4.8%。进一步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氛围,推动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潜力将更加彰显。

归根结底,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厦要建立在诚信文化的土壤之上。上海启动“诚信兴商宣传月”,推出更多信用便民、信用惠企、信用兴商举措;山东威海经开区崮山镇岭后村探索美德信用模式,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行为转化为兑换生活用品的凭证及评先选优的考量因素,以诚信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以更多实招硬招和创新举措化风成俗、浸润人心、形成风尚,才能让诚实守信、履约践诺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先。从基于亲身经历在高德平台写下一条条真实评价,到在社交媒体平台以事实为依据理性讨论发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个大工程,需要每个人起而行之,积细流以成江海。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