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杨涛2025-09-12 10:36
(原标题: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丨杨涛专栏)

杨涛(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今年我国碳市场建设持续提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将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回顾历史,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兴起。自此与碳排放权相关的市场迅速发展起来,通常涵盖了基于各类碳现货的交易市场,也包括了基于各类衍生品的碳金融市场。

我国碳现货市场建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2021年7月16日上线的全国碳市场,目前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二是2024年1月22日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三是自2011年开始试点的地方碳市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四川,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部分行业企业在其中进行交易和管理。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则主要包括融资、交易和支持等三类工具。碳市场融资工具包括碳债券、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等;碳市场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互换)、碳借贷等;碳金融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碳保险和碳基金。其中,债券成为最重要的碳金融工具,自2021年全国首发至2024年末,我国已累计发行碳中和债券8057.39亿元,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虽然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内在问题与挑战。例如:全国碳市场纳入的行业仍有所不足,碳市场扩容已经“箭在弦上”;碳市场交易的量价稳步提升,但市场流动性仍显不足;碳市场交易结构有待优化,仍需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碳市场数据治理存在诸多挑战;碳金融市场发展还在起步阶段。

对此,《意见》针对市场痛点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其中强调要实现全国碳市场、CCER和地方碳市场的协调发展,并且以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加强市场交易监管为抓手,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以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重点,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等。此外,《意见》也提出要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的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提出了加强组织实施保障的一系列重点方向。其中完善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改革重心。例如,现有全国碳市场的清结算模式,基本上延续了地方碳市场的银行账户模式,难以适应碳现货市场快速发展与碳金融市场快速兴起的需求,同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已发布《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的背景下,也无法充分适应清算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合规性要求。由此,在现有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与相关清算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相对独立的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与制度安排,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再如,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很大提升空间。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共识,允许国家之间的减排成果进行转移和认定,为全球碳市场的深度启动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加快推进,我国也亟需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国际互认,努力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同时,碳市场国际化也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的重要元素,因为碳资产在未来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