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声。
9月10日,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在 “硬科硬客”新质生产力行业沙龙2025年会上透露,自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发布以来,科创板已新增受理15家企业IPO申请,其中4家系未盈利企业、1家适用第五套标准。与此同时,32家科创成长层存量企业展现良好发展动能,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7.79%,净利润大幅减亏71.23亿元。
科创板开市六年多来,始终坚守“硬科技”定位,推动板块从资本市场服务科创的“试验田”成长为“示范田”。截至目前,科创板已汇聚589家上市公司,A股总市值超9万亿元。从产业布局看,科创板已形成“链群式”发展格局,比如,集成电路领域120家企业实现全链条覆盖,占A股同行业公司数量超六成;在创新能力方面,科创板更是持续领跑,今年上半年板块整体研发投入超841亿元,是净利润的2.8倍,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达12.61%。
王泊表示,科创板以包容性改革破壁垒,坚持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入口”。自诞生之初就打破传统上市“盈利门槛”的思维定式,推出“多元上市标准”,首次允许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架构企业登陆A股,为科创企业开辟了针对性的上市通道。今年新改革的“1+6”政策更是精准发力,专门搭建“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包容范畴。
“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在特定的经济周期和市场需求下,为技术突破型企业送上的‘及时雨’,让处于研发攻坚期、暂未盈利但手握‘硬核技术’的企业,不用等‘盈利答卷’就能拿到‘资本入场券’,努力打通硬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王泊说。
为促进解决产业整合“成本高、效率低”难题,科创板去年推出“科八条”共35项举措,包括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并购重组简易程序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有力推动了科技型企业并购市场的活跃程度。
在王泊看来,这些改革不是单点发力,而是围绕科技企业“研发攻坚—资源整合—规模扩张”的全周期需求,打造精准适配的资本工具包,让企业既能通过再融资保障研发投入,更能借助并购重组快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技术、人才、产能,真正实现上市后“以资本促研发、以整合强产业”。据悉,自“科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新披露并购交易达134单,披露金额超400亿元,数量超过以往5年之和。
王泊说,科创板始终聚焦“投融资两端协同”,既让资金“流向实处、投到硬处”,也让投资者“分享红利、获得回报”,构建企业、投资者双赢正循环。其中,在融资端,科创板首倡的“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投资端,32条科创板指数覆盖全领域,覆盖“宽基+主题+策略”,跟踪产品规模超2800亿元,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科创50ETF跻身A股第四大指数产品。
作为资本市场枢纽,上交所将触角延伸到企业发展各环节,综合化、全周期地陪伴科创企业从“幼苗”长成“参天树”。其中,“现场办监管”方面,监管员跳出“纸面工作”,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累计走进430家次科创板企业,联合证监局、地方政府同向发力,逐一解决诉求300余条,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果清单”。
“如今的科创板,已形成‘资金愿意来、企业留得住、投资者有回报’的良性循环。”王泊说。
校对:彭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