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在首钢园举办,大会不仅集中展现北京服务贸易与产业融合的最新成果,更释放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的140个招商项目,招商金额1397.5亿元;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从全球投资机构负责人到跨国企业高管,再到本土独角兽代表,多方视角共同勾勒出北京作为国际投资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从产业趋势到区域选择的“实战指南”。
北京是跨国投资“确定性选项”
“北京通过改革赋能、产业与创新融合,已创造出充满机遇和韧性的投资环境。”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总干事伊斯梅尔・艾沙欣直言,全球投资者正寻找可靠合作伙伴,而北京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全球竞争力提升等领域的实践,恰好契合这一需求。他特别提到,北京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作为WAIPA成员,已成功链接全球资本与本地科技、金融、人才优势,“这种模式值得全球投资促进机构借鉴”。
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公司总裁瓦尔特・贝克指出,中德在全球科技转型中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存在显著合作空间,“北京拥有全球顶尖的创新创业生态,将技术、人才与产业需求对接,能在中德合作中发挥更大价值”。他介绍,史太白已通过孵化中国企业、推动高校实操项目,搭建跨文化技术桥梁,未来计划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在循环经济、知识产权标准共建等领域的合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唐文弘提供的一组数据,为两位国际专家的判断提供了支撑。2024年北京GDP达4.98万亿元,服务贸易增加值9324.9亿元(占GDP的22%)。“两区”建设五年来累计推出140余项突破性政策,70多项为全国首创,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超220家,“这些数据印证了北京开放型经济的韧性,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预期”。
AI与医药成产业升级重要引擎
跨国企业与本土独角兽的实践,进一步揭示了北京产业生态的吸引力。美国丹纳赫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彭阳透露,公司已将京津冀作为核心布局区域,目前在华业务规模大概是有30亿美元,有9家工厂,其中有3家是在京津冀落地的。朝阳联合办公区、昌平创新中心已落地,“去年3月与北京市政府沟通后,我们很快获得外资企业专属‘服务包’,合成生物学制造转化加速中心等项目迅速落地”。
本土AI独角兽北京智谱华章的实践,则展现了“北京速度”。公司总裁王绍兰表示,从2019年依托清华大学成果转化成立,到推出国内首个预训练模型、对标ChatGPT的ChatGLM,再到最新发布的GLM-4.5模型(全球评测第三、国产第一),“每一步都离不开北京的政策支持与生态滋养”。目前,智谱华章的大模型已应用于北京政务(问答准确度94%)、家庭与学校数据连接、京西文旅等场景,还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推出马来语大模型,“北京的AI产业基础,让我们既能服务本地需求,也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1000亿基金撬动4倍社会资本
对于投资者最关心的资本支持与政策红利,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金峰给出了具体路径。他介绍,北京已设立8只总规模100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投决25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867亿元(杠杆率4.08倍),培育出16家独角兽企业、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金融机构则从服务端提供保障。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行长蔡兴华指出,针对企业“走出去”的资金安全、资产保值、经营拓展三大需求,中行已形成全球化解决方案:通过全球现金管理实现资金可视可控,提供63个币种直接报价覆盖新兴市场风险对冲,还围绕出口转内销、新型离岸贸易等五大场景设计专属产品。“北京130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规模(占全国1/8),需要匹配全球化金融服务,这也是我们连续五年成为服贸会最大赞助商的原因”。
正如伊斯梅尔・艾沙欣所言,“中国是未来,而北京是中国开放与创新的窗口”。从千亿元级项目释放到全链条资本支持,从全球大咖的趋势研判到企业的实战案例,本次“北京日”不仅是一场投资推介会,更成为投资者观察中国产业升级、把握北京发展机遇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