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海洋深处的“药”!小磷虾撬动青岛大产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黄翔2025-09-10 10:40

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研究的深入,深藏在海洋深处的生物密码不断被破解。

作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的战略要地,青岛加快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培育出南极磷虾油、海藻制品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

“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不断,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进入临床二期,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测序、DNA合成等技术实现国内领先,‘蓝色药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日前举办的东亚海洋博览会上,青岛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小磷虾撬动大产业

“生活在南极洲的南极磷虾,由于富集营养物质,具备了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方向开发的潜力,能够满足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以成向记者介绍,南极磷虾富含海洋磷脂型Omega-3,被誉为“天然血管清道夫”,同时南极磷虾还含有易于人体吸收的胆碱、虾青素等营养素。

目前,我国对南极磷虾生物资源的开发实现了“全资源利用”,从最初的冻磷虾产品,到制作磷虾油产品,再到使用脱脂磷虾粉进一步生产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并推进研发将磷虾资源用于原料药、药用辅料和高端制剂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博观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进口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4300亿元,磷虾油作为细分品类表现突出,除了作为保健品外,其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价值也不断被发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高以成告诉记者,从2009年中国首次开展南极磷虾探捕,到2013年磷虾油被列为国家新食品原料,再到如今中国企业主导全球磷虾油市场,短短十余年,一条全新的南极磷虾产业链在中国加速成行。

逢时科技的发展也顺应着这一产业的变迁。据悉,公司磷虾油产品连续两年销售额第一。与此同时,逢时科技还将产业链延伸向海洋生物医药开发等高附加值领域。

“磷虾磷脂具有穿透血脑屏障,实现药物靶向递送的独特优势,药用辅料市场前景广阔。”逢时科技医药研发总监邓学鹏向记者表示,目前逢时科技在南极磷虾药用开发方面布局了多烯磷脂酰胆碱原料及制剂、磷虾磷脂辅料、磷脂修饰药物、多肽药物等方面。日前,逢时科技与挪威阿克海洋生物共同启动降血脂药物CaPre战略合作,基于海外的临床基础,联合推进Ⅲ期临床试验,加速逢时降血脂药物的上市进程。同时,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发布了南极磷虾多肽在抗肿瘤、抗衰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深耕海藻生物产业的明月海藻,是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另一家重点企业。“从海藻中提取出的岩藻多糖、海藻酸钠、甘露醇等物质,可以广泛应用在我们的吃、用、医等方面。”明月海藻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海藻酸钠凭借优异的成膜性和生物相容性,是很好的生物医用材料。

“2020年,公司攻克了超纯海藻酸钠的提取难题,这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医疗价值巨大,此前一直被海外企业垄断,每克单价超千元。目前,公司已成为了全球第二家具备超纯海藻酸钠生产能力的企业,产品可用于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衰等重大疾病的高端医疗器械。“该负责人表示介绍,明月海藻还在研发海藻酸钠微球、水凝胶载药系统等新型药物递送载体,为肿瘤栓塞治疗、缓释给药等提供解决方案。

“向海问药”热潮涌动

南极磷虾油、海藻生物产业的爆发,是中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升温的缩影。近年来,国家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等方面接连出台扶持政策,为这个新兴产业铺设了”高速公路”。

据记者了解,目前,青岛聚集了众多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力量,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一批重点链主企业在相关领域投资布局,加大力度投入科研推进成果转化。今年以来,东诚药业、蔚蓝生物、国信制药、月明海藻、逢时科技、海利尔等一批重点企业在海洋药物研发上持续取得突破。

“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不断,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进入临床二期,细胞大规模培养、基因测序、DNA合成等技术实现国内领先,‘蓝色药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日前,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据介绍,近年来,青岛重点打造“1+4”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架构,建立覆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上游发现—中试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全流程的运行模式,并实施研发平台搭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引育、打造专业园区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协同推动“蓝色药库”重大成果聚集开发和批量产出。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成长的烦恼”

当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

“最大的挑战是技术壁垒与资金需求。”一位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国际上普通药物研发周期为10-15年,而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超过20年,开发海洋药物的更长的周期、更高的成本、更大的风险,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该业内人士认为,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需要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链条,但目前行业仍面临产学研链接断层、政策设计有待优化等现状。“我国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主要是沿海地区的自发行为,海洋新药研发创新力量分散、资源配置重复,有待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推动。”

面对挑战,企业期待更多外部支持。他建议,一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希望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二是提供低息长期贷款,助力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加快上市进程;三是推动法规与国际接轨。

对于我国深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韩立民认为,从深海科技创新体系来看,当前创新领军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产业链、创新链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链主+专精特新”的生态体系。此外,相关科研院所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横向关联度弱,深海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他建议,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分类施策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深海开发保障体系,并积极参与深海国际治理。

责任编辑: 戎艾茵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