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亿物流奔涌!工业占比超八成 高端制造升级核心引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张旭2025-09-08 12:37

物流的流向和方式,是观察区域经济活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窗口。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7月物流运行数据。今年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01.9万亿元,同比增长5.2%。同期,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7%。其中制造物流表现尤为突出,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品物流总额0.5个百分点。特别是35个行业物流需求都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超过85%。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研究员、交通产业与物流中心主任林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工业物流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反映出我国工业经济基本盘仍十分稳固,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宏观经济韧性十足。

从细分领域来看,高端制造、数字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协同发力,正在成为引领物流需求升级的重要引擎。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实,以及国家物流枢纽和物流通道的建设,不断升级的物流业,也正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建设。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物流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催生了庞大的高端制造物流需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物流需求同比增长9.3%。模拟芯片、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等高端产品物流量增速均超过20%;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物流需求增长8.4%,机器人产业相关物流量增长均超过10%;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物流量增长均在20%左右。

2025链博会上展出的人形机器人,拍摄:张旭

IDC调研显示,中国工业企业应用大模型及智能体的比例,从2024年的9.6%提升到2025年的47.5%。拥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灯塔工厂”数量85家,占全球总数的45%,智能制造水平全球领先。

8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经部务会审议通过,将于近期印发实施。围绕智慧物流等5大系统,交通运输部将组织实施一批交通强国标志性创新示范工程,带动形成“人工智能+交通运输”产业集群。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正在加快建设“1+N+X”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相关负责人介绍,即基于1套大模型通用技术底座、打造“N”类垂域模型、服务“X”个典型应用场景,通过“基础-垂域-智能体”三级联动,支撑贯通全行业业务应用。

林坦表示,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等政策的出台,智慧物流和数据要素的作用和价值将更加凸显,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智慧仓储、智能驾驶等新型运作方式,将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物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川渝样本”

在高端制造物流需求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从区域结构来看,7月份西部地区业务总量指数52.3%,中部地区为50.9%,分别高于全国水平1.8和0.4个百分点,显示中西部地区物流需求增长动能持续增强。东部地区指数为50.3%,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通过创新物流模式弥补地理劣势,促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均位于“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等重要通道,其中近60%位于中西部地区。

以重庆为例,过去重庆以军工、钢铁、机械等传统制造业为主,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又缺乏开放物流通道的优势,在高端制造和物流领域都存在短板。

2008年,重庆开始布局笔电产业,惠普、宏碁、华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诸多企业陆续布局重庆,形成了“品牌+代工+零部件”的产业集群。2011年,重庆实现笔记本电脑生产放量,成为全球重要的笔电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催生庞大的物流需求。也是在2011年,首条中欧班列线路“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站启运。“渝新欧”的开通,将重庆到欧洲的运输时间缩短到16天,成本缩减至空运的五分之一。

成渝双城经济圈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试验区等外向型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了“物流+贸易+产业”的运行模式创新。吸引聚集和培育了一批高端制造企业,实现了电子产品、医药等产业集聚和产值增长。

重庆市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重庆造”。2024年,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110%、22.1%。在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领域,2024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突破2.1万台,智能制造指数跃居西部第一。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单车价值提升至23.6万元。

在重庆赛力斯超级工厂智慧无人物流港,物联网、自动驾驶、数字孪生等技术已经融入到物流各个环节。全自动移动吊机设备将集装箱抓取入库,18台无人电动卡车24小时运行,将集装箱配送至各个车间,配送效率达每小时32个集装箱。

赛力斯超级工厂智慧无人物流港,赛力斯供图

高端制造与物流行业相互赋能,人、车、物实现互联互通。这样的场景,是当下高端制造业与物流共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战略和技术的多重加持下,重庆的物流产业实力持续增强,成本不断降低。《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2个百分点至14.5%,2020年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协同

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高端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是“一体两面、深度协同”的关系。近年来,这两种产业呈现互相渗透的趋势,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在专业化方面,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发展,传统制造业物流的自我循环模式成本居高不下,且环节割裂效率难以提高。在此背景下,增值服务、定制化服务、一体化供应链成为专业物流服务商的机遇。

例如,顺丰于2018年收购DHL在华供应链业务,正是应对集团客户全面物流外包、打通供应链的需求。同时,制造业企业也积极向物流领域延伸,如汽车领域的长久物流、广汇物流,以及海尔打造的“日日顺”等。

赵小敏表示,国家鼓励兼并重组,为制造业渗透物流业创造了机会。此外,制造业物流利润高,但投入周期长门槛高,一旦成功就能够对内降本对外增收,还能形成专业壁垒,成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2024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88%,即每10元物流价值中有8.8元来自制造业,物流降本提质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物流国家队”也应运而生。

2021年和2024年,中国物流集团和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中国数联物流先后成立。两家企业同为“物流国家队”,都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目标,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数联物流强调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口岸等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构建国家级物流大数据平台,提升运营能力。

在赵小敏看来,中国数联物流、中国物流集团等物流集团,扮演着不同角色,突破了地区和行业限制,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他表示:“大数据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全国统一大市场解决的是各地招商的不公平竞争和政策壁垒问题,大数据技术解决的是信息孤岛和数据盲区问题,可以把数据中心变成利润中心。”

林坦补充道,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领的新一轮技术变革也为物流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的日益健全,培育出了自动驾驶、无人机配送、重卡换电等数字化物流新模式。这些变革,将有助于实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23年的14.4%,降至2027年13.5%左右的目标。”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