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蓝芯算力宣布完成亿元级新一轮融资,由图灵资管、念青资本、复琢资本和上市公司创力集团共同参与。此前,蓝芯算力已在上半年快速完成两轮数亿元融资,由深创投和南山战新投领投,金沙江联合、银杏谷资本、投控东海,上市公司高伟达等多家机构跟投以及老股东联想创投持续加码。
据悉,蓝芯算力的芯片即将回片,作为今年国内首家回片的RISC-V服务器CPU厂商,蓝芯算力已跑在第一梯队。同时,蓝芯算力数亿元的下一轮融资也将于近期交割。
相关资料显示,蓝芯算力是一家聚焦于RISC-V+AI架构高性能服务器CPU研发与设计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并在北京、上海、香港设有分支机构及研发中心。公司全系列计算芯片产品可为电信运营商、金融行业客户、云服务提供商以及各类企业提供通用算力服务器CPU或融合AI算力异构处理器解决方案。
图灵资管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RISC-V架构的开放性和模块化特性,正驱动全球高性能计算生态的变革,已成为突破传统架构垄断的关键路径。“看好蓝芯算力在RISC-V服务器CPU上的技术突破,其产品与我们在GPU领域的被投企业形成强互补性。我们将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助力蓝芯算力加速技术迭代,共同把握在自主算力基础设施中的机遇。”该负责人说。
“我们看好蓝芯算力在RISC-V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卓越执行力和清晰商业路径。团队在短期内连续完成多轮融资,产品研发与流片如期进行,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落地能力。RISC-V的开放生态充满机遇,蓝芯算力正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开拓者。我们期待其本轮融资后加速实现量产与应用突破。”念青创投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RISC-V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于2010年首次发布。与x86和ARM授权模式不同,RISC-V是一种开放的指令集架构,RISC-V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自由使用、修改和扩展,无需支付专利费用,其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简单、可扩展且灵活的指令集,适用于从微控制器到高性能计算在内的广泛应用领域。
凭借低成本、开放、低功耗、可模块化等特点,近年来,以RISC-V为基础的年轻芯片架构,已悄然迈过出货百亿颗内核的门槛。据RISC-V国际基金会的数据,从2010年诞生以来,RISC-V达到100亿颗芯片的目标仅用了10年。在它之前,ARM用了约21年,x86则花了大约30年甚至更久时间。
从行业规模来看,2024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达数百亿颗,中国贡献超50%。据研究机构SHD最新预测,到2031年RISC-V芯片出货量有望突破200亿颗,将从嵌入式设备领域广泛渗透消费电子、汽车、HPC(高性能计算)等领域。
谈及RISC-V发展进程,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张国斌此前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RISC-V具备开放、低功耗、高度可扩展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继x86、ARM架构之后的第三大芯片架构。特别是在AI时代,如果说Arm是王者,那RISC-V就好比是一个潜行的挑战者。这套开放指令集架构标准近年来快速扩张,在学术界、初创企业乃至头部芯片公司中获得高度认可。它带来的不仅是零授权成本,更是一种“技术自主”的选择权。
授权与开放模式对芯片研发的成本差距几何?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包云岗此前向证券时报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以研发一款量产10万颗的64核服务器芯片为例,开发成本约7.5亿元人民币,IP授权费用与版税约2.5亿元人民币,占三分之一。而基于开源的联合开发模式,可以为企业节省2.5亿元研发费用(降低33%)。
不过,包云岗亦指出,尽管行业前景广阔,RISC-V产业大规模落地仍需解决软硬件工具箱还不够丰富、人才、业内尚缺标杆案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