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热浪逐渐褪去,国内网约车行业上半年的“成绩单”也悉数亮相。
滴滴核心交易额延续了双位数增长,上半年经调EBITA为49.25亿元;曹操出行、如祺出行亏损收窄,后者迎来毛利率首次转正的喘息节点。
告别粗放扩张,行业“一超多强”格局变得相对稳定,但竞争依旧激烈,精耕运营成为必答题。与此同时,司机抽成下调、用户体验升级,以及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加速布局,也是下半场的几处关键注脚。
行业正式驶入精耕与智驾新赛道。
滴滴盈利领跑,第二梯队积极“止血”
作为网约车头部玩家,滴滴已经于2023年步入盈利周期,并且在那之后单量增速未降。
最新财报显示,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额(GTV)达到1096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15.9%。其中,中国出行GTV达到825亿元,同比增长12.2%,国际业务GTV达到271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27.7%。
收入方面,第二季度,滴滴出行收入为56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09亿元,增长10.9%。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096.6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99.36亿元增长9.7%。
利润数据上,滴滴本季度调整后EBITA为盈利25亿元,其中,中国出行板块调整后EBITA盈利36亿元。
翻阅财报可以发现,自2023年以来,滴滴订单量已经连续10个季度保持着同比双位数的稳定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滴滴中国出行板块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本季度日均交易量达3710万单;国际业务同比增长24.9%至10.88亿单,季度日均达到1196万单,国内外订单量双双创新高。
中国出行业务作为滴滴的核心支柱,GTV增速已近乎追平订单增速,意味着滴滴中国的交易结构中没有大量低价订单,也就是说,半年度营收规模在冲破千亿量级之后,滴滴的增长并未以价换量,客单价保持在健康状态。
除了唯一盈利的滴滴之外,第二梯队玩家虽仍在亏损,但减亏正在上演。
曹操出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94.56亿元,同比增长53.5%。经调整净亏损为3.3亿元,同比收窄34%。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7.0%提升至8.4%。
综合下来,曹操出行已成为国内第二大网约车平台,上半年累计订单量为3.79亿单,日均约210.5万单,同比增长49%;GTV为109亿元,同比增长53.6%。
如祺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16.76亿元,同比增长61.7%;净亏损收窄至1.2亿元,同比减少62.3%。
今年上半年,如祺出行的毛利率为2.2%,首次转正,去年同期为-3.1%。如祺方面分析认为,整体毛利率改善,主要受益于用户流量增加带动订单量上升,客户激励措施及司机成本结构优化等原因。
从订单数据看,如祺出行上半年累计订单量7330万单,日均约40.7万单,同比增长51.1%,平均每单交易额从去年同期的26.7元提升至27.7元,同比增长3.8%,客单价的提升进一步支撑了毛利率的改善。
在网约车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背景下,尽管后发平台的体量与滴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整体均呈现出向上的趋势,作为消费者的刚需诉求,出行市场仍然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从规模驱动转向运营、服务驱动
回顾网约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早期市场曾经历过“供不应求”的粗放阶段,彼时打车需求旺盛但运力不足,滴滴凭借补贴大战与高效的运力整合,一度占据市场多数份额。随着市场逐步成熟,供给端趋于饱和,司机群体规模大幅增长,同时美团、高德等平台通过聚合模式入局,市场玩家逐渐增多,行业竞争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精耕细作”成为新的关键词。
2025年上半年,“重视司机权益”是行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此前,社交平台上有网约车司机频繁吐槽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高。有聚合平台司机称,运营平台和聚合平台的多重抽成机制下,有的总抽成已超出30%,导致司机实际收入进一步缩水。
8月15日,包括滴滴、曹操出行、T3出行在内的平台集体下调司机佣金。
滴滴宣布把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超出27%的部分随单返还,并上线返佣宝,保障高频司机的月均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过部分将在次月自动返还至司机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在公开透明的账单页面,司机师傅们可以看到每笔订单的抽成,有高有低,还有一些订单是不抽成、负抽成。”滴滴方面强调,将不断完善司机权益,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T3出行也宣布将平台抽成比例限制在27%以内,今年年底前,抽成比例26%-27%的订单占比将从21%降至17%。高德等聚合平台也将联合网约车平台落实抽成上限承诺。
除了下调抽成,部分平台还通过细节优化提升司机体验。例如,夏季高温天气,滴滴向司机群体发放了5亿元高温补贴,配合乘客开关空调的司机将获得补贴;部分平台还优化了接单算法,减少司机的空驶里程,提高单位时间收入。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司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运力的稳定性。
在保障司机权益的同时,平台也在持续优化用户体验,通过多元化服务满足细分场景需求。作为行业龙头,滴滴上半年在全球热门旅行目的地上线“海外出行”服务后,8月进一步升级会员体系,与希尔顿、亚朵、华住会等酒店品牌,以及海底捞等餐饮品牌实现会员权益互通。这意味着滴滴会员体系将服务场景从“行”拓展至“吃、住、游”,构建起更全面的会员生态。
曹操出行则聚焦“定制车服务”,针对家庭用户推出7座定制车型,针对商务用户提供专车接送机、会议室预订等增值服务,通过差异化体验吸引高价值用户。如祺出行则深耕区域市场,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出“社区专车”服务,解决老旧小区“打车难”问题,提升区域用户的粘性。
行业下半场,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与司机的双向满意度,才有可能在存量竞争中找到更多可能性。
Robotaxi成行业新赛道,能否撑起未来增长?
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Robotaxi将在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随后每公里成本显著下降,有望跑通商业模式。
作为未来产业革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各家网约车平台选择了提前布局。
滴滴在2024年10月宣布完成自动驾驶C轮融资共2.98亿美元,用于加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投入。今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发布了新一代前装量产Robotaxi的硬件平台,还与广汽埃安合作推出了首款L4级自动驾驶车型,该车型计划2025年底量产交付。
“滴滴自动驾驶在L4技术上已经有九年多的积累沉淀,采用了混合派单模式,将Robotaxi出行服务接入滴滴App,在北京、广州和上海示范区域内混合派单,连续安全运营超过1700天。”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透露,L4级自动驾驶是下一个十年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
曹操出行则在4月开始测试新一代自动驾驶车辆,苏州及杭州测试里程超1.5万公里,计划2026年底推出L4定制车型。T3出行、享道出行和嘀嗒出行也在推进Robotaxi服务。
截至今年上半年,如祺出行平台已运营超300台Robotaxi,上半年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70%。今年7月,如祺出行宣布启动“Robotaxi+”战略,计划在未来五年构建超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覆盖100个核心城市。
不过,Robotaxi要成为网约车行业的“业务支柱”,仍需克服多重挑战。首先是技术安全性,尽管目前测试阶段的事故率已大幅降低,但如何应对复杂路况,比如极端天气、突发障碍物等,还是技术难点;其次是政策监管,目前国内仅少数城市开放了Robotaxi的商业化试点,全国性的监管政策尚未出台,政策落地节奏将直接影响Robotaxi的规模化扩张;最后是用户接受度,仍有部分用户对“无安全员驾驶”存在顾虑,需要通过长期运营积累信任。
行至当下,滴滴在规模和盈利上依旧稳居头部,证明其商业模式已具备抗风险与造血能力;曹操出行与如祺出行则在努力“止血”,快速增长给了市场想象空间。
行业整体从“规模驱动”到“精耕驱动”的转型以及对Robotaxi的集体押注,标志着网约车行业进入了“新周期”,在这个周期里,运营效率、用户体验、司机权益与技术创新,都决定着平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