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行:上半年营收利润持续双增,多维优势驱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08-27 22:50

8月27日晚,张家港行(002839)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该行总资产持续突破2200大关,达2237.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3%;实现营业收入26.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实现归母净利润9.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1%。2025上半年,张家港行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双增,经营质效保持稳健。此外,该行计划实施中期分红,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这也是其首次进行中期分红。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2025年是张家港行2024—2026三年发展规划的承上启下年。报告期内,张家港行坚持“稳中求进、深耕普惠”的发展总基调,坚定“服务三农两小、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积极应对挑战,攻坚克难、深化转型,总体发展稳健向好。截至报告期末,张家港行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502位,较上年提升28个名次。

“普惠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是张家港行主业三大板块。在新三年发展规划中,该行从战略层面强化“金融市场”的重要性,通过优化条线架构、资源倾斜、强化人才梯队及市场化激励机制,形成投资竞合模式,金融市场板块的优化成效初步显现,未来有望实现持续良好的投资收益。

公告显示,该行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至2025年6月末,张家港行总资产规模2237.85亿元,比年初增加48.77亿元,增幅2.23%;各项存款余额1759.31亿元,比年初增加93亿元,增幅5.58%;各项贷款余额1461.22亿元,比年初增加88.06亿元,增幅6.41%。存贷增量在全省60家农商行中名列前茅。

此外,张家港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0.94%,较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383.98%,较年初稳定提升;资本充足率13.0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63%。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经营稳健性较好。

区域深耕,筑牢本土竞争优势

作为区域性农商行,张家港行在苏州、无锡、南通、青岛等经济活跃地区布局分支机构。据悉,该行设有异地机构网点21家,主要位于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效应明显,经济转型发展动能强劲,发展空间巨大。依托优质市场环境,该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升级需求,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及城乡居民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本地存贷款市场份额连续多年稳居首位,客户基础扎实,涉农及小微贷款余额达1246.25亿元,占比超90%,单户100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高达99.01%,真正实现了“做熟、做透本地市场”。

此外,作为全国首家由农信社改制成立的农商行,张家港行传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以“简洁高效”为原则优化决策流程。通过扁平化管理模式,该行将信贷审批链条缩短至3个环节,客户需求响应速度提升60%,真正实现了“小而美”的灵活服务。

科技赋能构建核心竞争力,大模型落地四大场景提效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张家港行正以技术革新重塑业务生态。该行通过搭建以新核心系统、新信贷管理系统为核心,叠加微服务架构的全新科技体系,不仅打造出高效便捷的展业工具,更推动业务拓展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双重跃升。在技术底座建设上,新数据中心的投用、数据仓库模型及应用的迭代升级,为数据分析、场景搭建、精准营销及风险管控筑牢了数据基石,让“数据驱动决策”从理念落地为实践。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张家港行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部署DeepSeek及通义千问开源大模型的本地化应用,将AI能力深度融入贷款审批、业务营销、智库问答、智慧运营四大核心场景。通过技术赋能,贷款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营销精准度显著优化,运营成本持续降低,成功构建起“技术驱动-业务创新-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为传统区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展望未来,站在银行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升级的关键节点,张家港行既手握科技赋能、区域深耕、机制灵活的“固有优势”,又锚定服务实体、普惠民生的“发展初心”。随着数字化能力的持续深化、异地市场布局的稳步推进,以及对支农支小、民营经济金融需求的精准响应,张家港行有望持续高质量发展,书写“小而美”银行向“精而强”进阶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康殷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