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海辰储能出货量100GWh纪念仪式在其重庆基地举行。2021年底出货至今,海辰储能实现累计出货量突破100GWh的里程碑。为何公司能在成立几年内实现规模扩张与高质量发展?其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对此,海辰储能制造板块负责人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采访,详细解读了公司在成长历程、产能布局、数智化应用及行业前景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在该负责人看来,储能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今年3月起,公司厦门、重庆基地便进入满产状态,且满产态势持续至今,满产激励同步发放,堪称‘幸福的烦恼’。目前,订单已排至9—10月,公司生产计划饱和,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他还表示,行业在向好发展,储能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未来,长期电力市场化改革下,国内储能行业盈利模式有望更加清晰,需求也将更加市场化。基于此,公司看好国内大储需求持续增长。从供需的角度上来看,优质产能会保持相对紧缺的状态。”
工厂数智化全流程管控
海辰储能重庆基地位于铜梁,是重庆市首个投资超百亿的锂电电化学储能整装项目,总投资130亿元,占地约1200亩。该生产基地承载了海辰储能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22GWh储能模组的产能目标。按规划,该工厂集“智慧工厂、‘零碳’工厂、花园工厂”于一体,目标成为西南地区单体产能最大的储能电池工厂。
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海辰第四代高效率锂电智能制造产线正高速运转。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产线效率较第三代提升30%,制造成本降低25%,从原材料加工到电芯成品下线的大部分环节均由自动化设备完成。“高度自动化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依托这条产线,今年6月海辰储能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专用电池——∞Cell1175Ah已实现量产下线。”
数智化全流程管控是该工厂的显著特征。上述人员介绍,重庆智能工厂通过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与高效化,包括采用先进预测模型保障电芯性能一致性,借助GenAI与IoT技术实现全制程数据精准追溯,以及引进视觉检测技术推进无人化生产。
谈及海辰储能发展路径,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是公司精准把握行业时间窗口。2019年成立时,恰逢储能行业发展初期;2021年推出并量产280Ah标准化储能电池,较早实现批量交付,与行业发展节奏高度契合。二是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公司围绕储能电池特点构建技术体系,同时兼具低成本优势。三是规模化产业化推进顺利。公司所有生产基地及产业化项目均按目标时间节点顺利落地、投产。
据介绍,在研发方面,海辰储能已布局四大研究院,其中先进研究院负责材料开发,电池研究院承担产品设计及性能研发,工程中心研究院主导产线无人化智能制造,制造基地专注高可靠性、高一致性生产,核心遵循“减少变量”原则。
在产能提升中,海辰同步强化质量管控。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体系化管理实现产能与品质并行,一方面实施质量与工艺垂直管控,质量中心、工艺中心由总部直管,基地仅承担属地执行职能,既避免质量标准被稀释,也确保质量理念深度落地。
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该负责人看来,“国内深耕+全球化”双轮驱动战略,成为海辰储能实现100GWh出货量目标的关键支撑。
“公司产能布局紧扣市场需求、产业配套与战略定位。国内方面,西南地区因原材料配套完善且贴近源网荷储项目、风光发电及用户侧市场,成为制造基地重点布局区域,重庆凭借更优招商政策成为西南落点;山东菏泽风光资源丰富、储能需求集中,适合承接新增产能以支撑华东及北方市场,国内将优先推进重庆二期及菏泽基地建设,匹配市场需求释放。”
海外市场方面,他表示,公司聚焦欧美市场,目前这些市场占全球储能需求的30%至40%,且具备较高的利润率水平。公司通过本地化产能,实现从生产制造、售后响应到方案定制的端到端服务,并计划根据亚太、中东非等新兴市场及欧洲市场动态,进一步扩大本地化产能布局。
行业层面,上半年储能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已成共识,这也是海辰储能实现里程碑出货量的重要背景。国信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受国内“抢装”及美国市场抢运推动,国内储能系统出货110GWh,接近2024年全年,储能电池出货265GWh,同比增长128%,出口大增;展望新兴市场(包含中东及亚非拉地区),预计2025年储能装机显著增长后,2026年至2027年进入稳健增长期。
从产业趋势看,该负责人表示,碳酸锂价格已回落至合理区间,电池制造技术渐趋稳定。行业关注焦点正从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转向长时储能领域,核心研究方向在于将储能时长从2小时拓展至4小时,并向未来的6小时到8小时延伸。这标志着磷酸铁锂技术已迈入成熟的产业化阶段,储能市场也即将步入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