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各大名校将上新哪些本科新专业?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据统计,本次申报专业共239种、863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85名校均有“新品上架”。
其中,低空技术与工程数量最多,申报高校多达120所。低空经济正处于爆发前夜,此次大量申报,意味着低空人才将在几年后批量进入行业,有助于推动低空经济从供给到需求的突破。
低空技术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等新工科专业集中上新的同时,多所理工科特色的985名校都申报了文科新专业。
特别是运动训练、足球运动、人工智能教育、体育旅游、智能体育工程、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教育学专业大量申报。实际上,教育业长期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类,且呈现复苏趋势,人才结构性缺口较大。
就业是新增专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新动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旧动能通过转型也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两者叠加推动高校专业设置调整。
下一个最火专业
低空技术与工程接过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接力棒,有望成为未来几年最热门的本科新专业。
2025年,120所高校申报该专业,其中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安徽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2024年,教育部首次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超常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新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6所“双一流”高校首批开设。
“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是为了落实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明强介绍,“得益于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政策的支持,低空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但低空人才却面临较大缺口。北京交通大学的申报材料中写道,6所首批开设高校年度计划招生人数共计360人,而关于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每年就约有4000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了50万人,人才缺口巨大。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路径非常宽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院长王勤介绍,低空经济管理相关部门、地方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低空政策研究机构、央国企、民用无人机及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等,都能吸纳大量毕业生。
当前,低空经济出现了融资降温、订单不足的情况,行业供给需要新的动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这符合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开始大家可能蜂拥而上,若发展速度未达预期,短期投资者便会选择离开,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对于投资者而言,低空经济并不是一件可以追求短期快速回报的事情。虽然存在一些可以实现‘短平快’收益的机会,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耐心等待。”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院长李世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也认为,低空经济只有在应用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叫“经济”,而小规模的演示不能成为“经济”。要找到一些初始的低空应用来牵引和撬动低空产业发展。
低空技术与工程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专业,既有独立的办学逻辑,也可以与高校自身特色专业相结合。比如,此次申报中,北京交通大学强调立足智慧交通特色,安徽大学则强调培养以低空通信与网络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此次申报的120所高校层次复杂,既有“双一流”高校,也有地方普通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还有很多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的大量涌现,有利于提升一个新兴行业的“人气”,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最终推动行业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突破。
教育还是就业“大户”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文科专业也在上新。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的高校平均实力可能最高,4所申报高校是清一色的985高校,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今年年初对外表示逐渐缩减文科专业比例的复旦大学,2025年只申报了这一个专业,就是文科专业。
在众多文科专业里,最突出的是传统的教育学学科。据统计,2025年申报的本科专业中,运动训练、足球运动、人工智能教育分别有42、31、26个,数量分列第3、4、5名。这是为什么?
这主要是就业需求强烈带来的。麦可思研究院《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教育业长期以来都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业的就业比例为13.9%,遥遥领先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等行业。
尤其是2021年“双减”以来,教育业的就业比例持续回升,2024届比2023届又上升了0.3个百分点,这个趋势或将继续。
具体来看,小学、初中、教育辅助服务业、其他培训学校和机构、普通高中是主要的教育业就业行业。
2024年,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7万所,专任教师1885.1万人。即便是自然的退休进补,也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但对于不同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由于小学生人口已达峰,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的毕业生可能面临就业岗位过剩。但与此同时,新的岗位人才缺口很大。
我国已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北京理工大学申报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的调查报告中写道,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人工智能专职教师缺口严峻,超过50万人,缺口率高达95%。
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既满足了教育业的需求,也顺应了“人工智能+”的趋势。除了人工智能教育,此次申报的“人工智能+”专业还有商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培养会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必须把人工智能细化到不同的学科。目前各领域已初现“人工智能+学科基础创新”的发展趋势,比如,“人工智能+新医学”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建立智能基础医学研究方法,“人工智能+语言”提供一对一语言练习评价和反馈、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外语节目创作等。
行业需要高层次人才
不管是低空技术与工程这样的新兴专业,还是运动训练这样的传统专业,都体现了所对应的就业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来,运动训练、足球运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体育类专业大量设立,直接原因是政策变化。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招生改革,要求从2027年起,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且近三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
这导致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将停招。但体育是大学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世界上的知名大学几乎都有浓厚的体育氛围和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招收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可以让高校保持优秀的体育生源。
因此,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近年来纷纷增设运动训练专业。2024年,从运动训练(足球运动方向)还分设出足球运动本科新专业。此外,还有高校在争取继续将运动训练的单项分设为独立专业,比如智力运动等。
除了应对招生政策变化,运动训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向教育业输送高水平运动人才。
一所体育类高校副教授任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供给,但体育教育专业录取时对考生的竞技水平要求不高,相比之下,运动训练专业录取至少要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竞技水平和运动素质更突出。
“通过设立运动训练专业,高校得以大量招收退役运动员,再将他们输送到中小学校和体育产业之中。”任磊说。
目前,有些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在体育教师之外已经引进了专职教练,他们很多就是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从而开设更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课程,有利于扭转学校体育教育“重体能、轻技能”的倾向。
教育康复学、体育旅游、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智能体育工程等教育学新专业,则顺应了体育文旅消费的火热行情。
在8月19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以来,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2023年占GDP的比重达1.15%,向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更进一步。以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为引擎,体育制造业提质增效,2024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比2022年底翻了一番多。
可以说,新消费和高新技术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牵引古老的文科专业“焕新”,走出“文科衰败论”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