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银行业最新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达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总的来看,上半年,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行良好态势,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主要指标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行业发展呈现较强韧性,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持续加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下称“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分不同类型机构来看,国有大行持续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
截至上半年末,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超过16万亿元,占全行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比重较上年末提高了2.34个百分点。同时,上半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的新增速度也位居行业首位——对比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截至上半年末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2024年末分别增长了13.84%、2.93%、4.71%和3.87%。
整治“内卷式”竞争成效初显 经营质效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监管部门引导下,银行机构持续优化定价能力,大力整治“内卷式”竞争,银行总体负债成本有所下降。具体来看,银行机构积极应对利润下行压力,通过内部挖潜等方式压降经营成本,持续改善经营效率。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为30.2%,较上年全年下降5.3个百分点;同时,非利息收入占比自去年末以来持续回升,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已达到25.75%,较去年末提高了3.33个百分点。
此外,从净息差水平来看,净息差总体稳定,降幅有所收窄。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42%,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信贷资产质量整体稳定
从整体资产质量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较今年一季度末减少2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今年一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同时,银行机构进一步前瞻防控信用风险,加大拨备计提和不良处置力度,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计提579亿元;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上半年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58%,较一季度末上升0.30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6%,较一季度末上升0.28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3%,较一季度末上升0.24个百分点。
向内拓展非息收入,增加内源性资本同时,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在持续拓展外源性资本。据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15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发行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此外,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还发行了多笔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即“TLAC非资本债”),用以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三家银行截至目前的发行总额度分别为800亿元、800亿元、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