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幕赤声拨时弦(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羿2025-08-14 10:06

话剧《屈原》(一九四二年)定妆照。

图为话剧《一年间》(1939年)剧照。

图片为王羿提供

图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1937年)剧照。

图片为王羿提供

1934年初夏,黄浦江码头,工人们正艰难搬运货箱——他们不知道的是,箱子里满载着日本侵略者的军火。

目睹这一幕的聂耳如鲠在喉,很快与田汉合作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其中的《卖报歌》传唱至今。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崔嵬、王震之等人提笔写就《八百壮士》剧本,歌颂中国军人的不屈精神。1938年台儿庄大捷,锡金、罗荪等人在欢庆游行队伍中开始酝酿《台儿庄》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阿英的《洪宣娇》,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郭沫若的《屈原》接踵而至,以历史的隐喻拨动“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时代呼唤。

抗战戏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其对现实之敏锐,超过以往。运笔为矛、鼓舞民志,要迅速反映现实,意味着剧作者需与时间赛跑。1937年7月,21名剧作者仅用5天就完成了《保卫芦沟桥》定稿,当日付梓,首印1万册,全国发行;他们自愿放弃著作权,只为让这出戏演遍全国。如今翻开这份已泛黄皱卷的剧本,我们仍能看到当时的排版工人以突出的黑体字印出的一行行激荡人心的口号,饱蘸民族的怒吼。1938年9月,夏衍落下《一年间》的最后一个句号,这个仅用“十二个上午”就写成的剧本细腻地表现出全面抗战一年来国人的心态变迁。1944年6月14日,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延安文化沟青年运动场上演了《庆祝第二战场开辟》,这台紧跟时事的广场演出从无到有,前后只用了3天。《泰晤士报》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用相机记录下一幕幕画面:万人围观之下,“艾森豪威尔”拄剑傲立,“希特勒”撕扯着“东条英机”的军服……福尔曼不懂中文,但他按下快门的每一瞬间,何尝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声浪在此刻的同频共振!

抗战时期,对创作而言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在匮乏的物质条件下保证演出质量。“文夕大火”后的长沙,有段时间无法使用电灯。为了不影响演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敌演剧二队便在剧场里搭起木架,上悬挂配置遮光板和色片架的簸箕形木盒,内嵌汽灯,演出时通过滑轮绳索操控灯光变换,是为“汽灯照明法”。为适应敌后演出需要,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发明了“篷帐舞台”——每到一地,就支起长方口、半漏斗形的篷帐,配上红幕,就是一片演出空间。这一“发明”,很快流传到战线剧社、抗大总校文工团、火线剧社等多个剧团,敌后演剧活动因之更为频繁。

当正常的舞台演出被战争打断,戏剧从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超越内容本身,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一部分。1932年1月28日晚,暨南大学礼堂里正演出话剧《乱钟》,当演到东北沦陷一幕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礼堂外传来的炮声恰与舞台上的炮火音效交叠。在场观众当即召开临时集会,宣誓保家卫国。同样的场面在5年后再次上演。1937年8月13日,日寇借“虹桥机场事件”炮轰上海市区,中国军人奋勇迎敌,淞沪会战吹响号角。这天,《保卫芦沟桥》被迫中断了晚场演出,上海戏剧工作者迅速组成抗敌演剧队,将抗战戏剧的星火播撒开来。

抗战时期,以《放下你的鞭子》《盲哑恨》为代表的一批街头剧风靡全国,开拓了观演新的可能性,这种探索在抗战时期从未止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抗敌剧团曾演出过应景剧《军帽》。台上,剧中人各抒己见,但接下来导演刘保罗别出心裁地安排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以剧中人“党代表”的身份登台讲话,于是,作为观众的战士们便进入戏剧事件中,由“观看”变成“亲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晚,身在成都的中华剧艺社正演出着《上海屋檐下》,新中国剧社则在昆明演着《金玉满堂》,剧宣六队的《碧血花》也正在泸县上演。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来,各地的演出几乎在同一时间被现实“中断”,演员甚至忘记换掉戏服就兴奋地与观众一同冲出剧场,汇入欢庆的海洋。抗战14年,戏剧与现实正是在这样的持续互动中谱写出民族解放的历史新篇、戏剧新篇。正如田汉所言:“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

无数艺术人才,在抗战戏剧中受到启迪、收获鼓舞。1937年11月,19岁的夏淳和22岁的刁光覃在芜湖观看了军委会训政处抗敌剧团的演出,立志从艺。不久后,他们在汉口加入了抗敌演剧二队,选择以抗战戏剧作为艺术之路的起点。1940年,12岁的田华加入了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儿童剧团,在《红枪会》《子弟兵和老百姓》等一系列演剧活动中迅速成长,矢志不渝地把创作的初心紧贴在人民的脉搏上。1942年11月,兰心大戏院的舞台上正演着朱端钧执导的《云彩霞》,10岁的胡伟民在观众席中好奇地窥探着戏剧世界的奥秘,那时他不会想到,40年后的自己将与林兆华一同掀起小剧场话剧的浪潮。

今天,我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伟大时刻回望,不难发现:中国话剧观照现实的优良传统在抗战戏剧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彰显,时至今日仍是戏剧工作者文化心理、创作主题的关键内容。

正如光未然在《戏剧抗战》中写的,“……我们用戏剧从事宣传,舞台是我们的堡垒,街头是我们的营盘。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演员观众,一致抗战!”抗战时期,戏剧人曾高唱着这段旋律奔赴各地,如今,红色血脉在一代代创作者心中恒久流淌。

(作者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