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媒8月11日报道,随着新米收获期临近,市场供应趋紧推高米价,韩国政府决定首次以“出借”方式投放储备米平抑价格,此前投放储备米多采用拍卖方式。
近期,韩国米价呈上涨趋势。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韩国一袋20公斤装大米平均零售价为5.8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00元),较常年平均零售价高出超10%,逼近6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10元)价格阈值。
本轮米价上涨主要源于市场供应减少。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KREI)下属农业展望中心数据显示,当地批发商从国内生产商处采购的大米量较去年减少,今年1月至4月,这些批发商累计采购15.7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6万吨。
供应偏紧的态势也体现在全国库存数据中:截至4月,韩国大米储备量为71.2万吨,较上年减少21万吨。其中,韩国全国农业合作社库存量63.5万吨,同比下降20.4%;民间库存量7.7万吨,同比降幅达39.6%。
韩国大米供应偏紧的局面主要是由极端天气所致。一是极端天气对韩国国内生产造成了严重冲击。据农林畜产食品部数据,7月初的强降雨淹没了超2.5万公顷稻田,占韩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6%,其中,忠清南道受灾最为严重,逾1.6万公顷农田被淹。
二是极端气候加剧了褐飞虱等水稻害虫的爆发。去年,异常持久的高温天气延续至9月,导致害虫侵扰贯穿整个生长季,且虫群数量异常庞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为此,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表示,韩国政府决定在8月底前向地方经销商“出借”共计3万吨2024年收获的政府储备米,以缓解市场供应短缺。
其中,供应对象为两类:一是2024年有资格获得政府大米收购基金支持的生产经销商;二是年粮食收购量达3000吨以上的林业企业。已获配额的企业可在8月29日前从政府粮食储备仓库提货。
与以往公开拍卖的方式不同,本次韩国政府供应的粮食需以2025年产量等值返还,相关企业须在2026年3月前将2025年新产粮食送还政府仓库。返还金额将根据2025年7月产区稻米均价、收获季稻价及全省单产率核算确定。
农林畜产食品部粮食政策官员卞相文表示,此次供应的3万吨政府储备米,通过企业返还2025年新产大米的机制,将减少2025年实际流入市场的大米量,避免未来新米集中上市可能引发的供过于求现象,同时也能为2025年收获季的米价稳定提供保障。
在大米生产不稳定的背景下,韩国国会农业、食品、农村、海洋水产委员会曾于7月24日通过了《粮食管理法》修订案。根据修订内容,当国内大米产量出现短缺或过剩时,政府将通过更系统的干预措施稳定米价。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邻国日本的“米荒危机”自去年秋季持续至今。今年4月,全日本超市5公斤装大米均价达4217日元(约合人民币218元),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受此影响,韩国大米即便叠加关税,售价也与日本大米大致持平,推动韩国对日本的大米出口量激增。据韩国农水产食品贸易公司数据,今年1月至6月,韩国对日本的大米出口量达创纪录的416吨,这一数字是2012年全年最高出口量的26倍。
8月10日,日本农业大臣小泉进次郎到访韩国首尔郊区的稻田,考察当地水稻种植情况。小泉表示,日本大米价格一年内翻倍,加之从韩国等海外地区的大米进口量激增,“致日本农民感到焦虑”。
记者 王哲希 实习生 张聪
文字编辑 程慧
版面编辑 孙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