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券商处获悉,为推动券商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资本市场系统稳定性水平,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制定了《证券行业信息系统稳定性保障体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在向各大券商征求意见。《标准》旨在融合券商在稳定性保障体系的最佳实践,为行业提供可落地的稳定性保障框架,推动全行业技术能力的数智化、规范化与协同化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证券行业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已成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运行的核心基础。近年来,监管层多次发文强调,需强化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保障能力,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升系统技术韧性。
证券市场交易连续性要求高,集中交易、手机证券、投资交易等交易系统若出现异常,将直接影响投资者权益与市场秩序。为此,经过多年实践,券商在系统稳定性管理方面已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如建立变更管控、故障应急、应急演练、监控告警机制等,但随着分布式架构、微服务等技术的深度应用,系统架构复杂度呈指数级提升,传统被动运维模式已难以适应业务需求,亟需建立主动的、数智化的稳定性保障体系。
具体而言,当前行业存在四大痛点:一是稳定性保障未将架构韧性设计嵌入系统开发阶段,且系统可运维性涉及的监控、日志、自动化等能力不足,导致运行期风险防控成本高;二是运行期风险感知仍以“事后响应”为主,缺乏基于数据驱动的主动风险挖掘能力,难以提前规避潜在隐患;三是故障应急依赖个别专家经验,缺乏以数据驱动人机协同的应急指挥作战能力,应急效率有待提升;四是数智化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智能监控、自动化处置等能力尚未全面覆盖核心场景,导致异常响应效率与业务实时性要求存在差距。
针对行业痛点,《标准》的编制遵循合规、可控、闭环和数据等四大原则。其中,中证协以《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等监管要求为基础,确保《标准》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为券商满足监管合规要求提供技术支撑。立足证券行业实际需求,结合头部机构的最佳实践,提炼可复制、可落地的技术方案与管理流程,同时预留弹性空间,适应不同规模机构的差异化需求。券商建立及完善信息系统保障体系的常态化监控、评估与优化的闭环机制,定期复盘其运行状况,持续提升信息系统保障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明确提出融合智能运维、可观测性等前沿技术,将AI算法、大数据分析、大模型等能力嵌入稳定性管理流程,建立数据驱动的稳定性保障工作模式,以及可量化的稳定性水平度量体系。
聚焦主要内容,《标准》提出“三位一体”的稳定性保障体系框架,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过程保障。
具体来看,组织保障明确稳定性保障的组织架构(如纵向职能团队与横向优化团队)、人员能力要求(岗位胜任力模型、培训机制)及目标管理。制度保障涵盖办法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及时序任务,形成全流程制度闭环,确保管理要求可落地、可追溯。过程保障聚焦稳定性架构管理、可观测管理、监控告警、故障管理等10大核心过程,每个过程包含机制保障、关键活动及评价要素。
此外,与其他运维标准相比,《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有近20家同业专家参与,内容聚焦系统稳定性保障的核心价值,引导行业推动运维左移提升架构韧性与可运维性非功能性需求,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现有运维保障场景,提升主动防御的保障能力。同时,建立可度量的稳定性评价要素,如“故障监控发现率”“自动化发布率”“恢复能力达标率”等量化指标,并通过常态化评估与复盘,形成“监控—评估—优化”的闭环改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