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终于回本了!”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基民晒出了自己从2022年开始购买某医药基金,持有3年终于解套的截图,收获了800多条评论,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晒起了自己的投资收益。
近期,在蚂蚁财富、小红书、雪球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基金回本”“终于解套”的讨论越来越多。随着市场回暖,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今年以来已经有6只公募基金翻倍,葛兰、高楠、闫思倩、赵蓓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代表作反弹幅度超过50%,很多曾经被深度套牢的基金账户,如今正悄然翻红。
对于在市场高点入场的基民而言,账户终于“回本”的这一刻,犹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抵达终点线。然而终点之后,不同人的选择却大相径庭:有人如释重负赎回离场,有人小心翼翼分批撤退,有人反而坚定加仓,还有新入局者正跃跃欲试。基民们的“回本时刻”,映照出一幅投资市场的众生百态。
高乐是一位2019年入市的基民,彼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就碰到了牛市,但苦于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他只能逐月增加定投,被动在2019年到2021年的牛市中形成了“倒金字塔式”加仓,恰好在2021年市场高点时把仓位提到了比较高的位置。
“2021年买过一只爆款基金,最惨时浮亏接近40%,最近终于绿转红了,一秒都没犹豫,直接点了赎回。”高乐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好不容易回本,说什么也得先出来,钱拿在手里才安心。”
与高乐的“一步到位”不同,王倩选择了一种更温和的退出方式,“基金回本后,我设了个计划,净值每上涨5%,我就赎回10%。”王倩手中持有五只基金,她坦言,过往被深套的经历让她心有余悸,“怕再坐过山车,但又担心踏空后续行情。这样分批赎回,涨了能锁定部分收益,万一回调损失也有限,心态会好很多。”
像高乐和王倩这样选择止盈的投资者不在少数,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透露,近期部分反弹幅度较大,特别是刚回到面值附近的基金,确实出现一些赎回,不少客户在回本后选择“下车”。
“从我们历史经验来看,市场回暖初期往往会基金赎回的情况,这时候投资者信心仍在修复过程中,落袋为安的诉求更加强烈。直到行情继续走高,踏空牛市的情绪才会让大家后悔不迭,然后重新开始申购,但这个时候往往也已经错过了低位布局的好时机。”上述渠道人士表示。
一位从事文化行业的投资者林洋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回本不是我的目标,低位积攒更多筹码才是关键。”林洋在基金净值下跌过程中坚持定投,而且在去年9月末的市场低位时加大了定投金额,如今,他的持仓已经在今年实现约30%的盈利,但他不仅没有赎回,反而在近期又追加了一笔资金。
“最近新买了一只基金,我研究过基金经理的策略,看好悦己消费和文化产业升级,这个和我的工作息息相关,也和我的工作感受很吻合。这两年,《哪吒》、泡泡玛特等现象级IP越来越多,而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软实力崛起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可以通过这只基金参与这轮浪潮。”林洋表示。
也有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长期投资理念的资深基民赵梦表示,自己正趁着这波反弹进行一些调仓。
“我之前的持仓里有很多高波动的基金,比如投资算力、创新药的,最近反弹比较多,所以我适当做了些减仓,转换成了一些投资钢铁、光伏等市场低位、波动较小,而且受益于最近反内卷政策的基金。回本应该是新一轮投资的起点,而非终点。”赵梦表示。
投资者在回本后的不同选择,本质上是风险偏好、投资目标、过往经历以及对后市判断差异化的集中体现。市场永远在奖励耐心与理性,但理解自身风险边界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受访者均为化名)
责编:王璐璐
排版:刘珺宇
校对:吕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