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公司如何从“干家务”转身为“擎产业”
来源:证券日报作者:昌校宇2025-08-01 09:14

青岛的盛夏没有预想中的暑气蒸腾,徐徐海风总在恰到好处时送来清凉。不过,走进当地的财务公司,扑面而来的却是一股别样的“热浪”——不是温度计上的数字,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那份热辣滚烫。

在实地调研前,笔者与许多人一样,以为财务公司只是“升级版会计室”,做些存款归集、内部拆借的“家务活”。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在调研首日就被彻底打破。财务公司这支鲜少站在聚光灯下的金融“特种兵”,远非简单的资金“搬运工”,而是深谙产业密码的金融“解码者”。

例如,当一些外部金融机构还在审慎评估抵押物时,海信财务公司已凭借对产业规律的理解,将金融资源精准输送到研发第一线;当市场对自主建设全新自动化码头犹疑观望时,山东港口财务公司率先投下“信任票”,并持续十余年提供“陪跑式”资金支持;当产业链末梢企业困于报表不全的融资窘境时,海尔财务公司将实时经营数据转化为信用凭证,让融资变得像网购一样便捷高效……这些生动实践,展现的是基于产业认知的金融创新,而非对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的“复制粘贴”。

在与多位财务公司高管的交流中,一个鲜明的对比呈现于笔者面前:外部金融机构注重财务回报和风险控制,财务公司则更关注产业成长潜力。“财务公司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不是利润增长率,而是集团主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位受访者的话,道破了产融协同的精髓。这种以产业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取向以及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让财务公司能敏锐捕捉到外部金融机构难以识别的“软信息”——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产业链的协同价值,这些均是财务报表上无法直接呈现的关键要素。

如今,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财务公司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就像金融体系的“特种兵”,在传统机构难以覆盖的细分领域展开精准行动:既敢为产业发展“从0到1”的创新“押注”,又能满足产业链上的长尾需求。

站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笔者目睹无人桥吊与自动导引车默契配合的场景,豁然开朗:财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资产规模或牌照数量,而在于他们是产业和金融的通才。财务公司正以产业思维做金融决策,用金融工具服务产业升级,让金融活水真正浸润到实体经济的每一寸土壤。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