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预计第二财季营收10亿美元至11亿美元 拟自研芯片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王一鸣2025-07-31 19:46

7月31日,全球芯片架构巨头Arm发布的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当期营收10.5亿美元,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0.6亿美元;净利润1.3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23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35美分,与预期持平。

同时,公司给出业绩指引。对于第二财季,Arm预计第二财季营收将在10.1亿美元至11.1亿美元之间,符合市场预期的10.6亿美元。公司同时预测调整后每股收益在29美分至37美分之间,中值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36美分。

不仅是公司季度预测令市场有些失望,该公司还计划将部分利润投资于制造自己的芯片和其他组件,受该消息影响,Arm的股价在周三盘后交易中一度大幅下跌逾8%。

半导体业内人士认为,Arm计划加大投入开发自有芯片产品的举措标志着该公司从传统的IP授权模式向提供实体芯片的战略方向发生重大转变。

Arm首席执行官Rene Haa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自研的成品芯片将是公司现有计算子系统(CSS)产品的“物理体现”。他强调,公司正有意识地加大投入,目标已超越单纯的设计范畴,将直接构建包括芯片乃至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内的产品。

据悉,为支撑这一战略转型所需的人才储备,Arm目前正积极开展员工招募工作,其中包括吸纳来自其客户的专业人才。这一举措也意味着,Arm将在芯片订单领域与部分现有客户形成竞争关系。

“我们正在有意识地决定加大投资力度,也就是有可能不再只做设计,而是去构建一些东西,比如chiplet(小芯片模块),甚至完整的解决方案。”Rene Haas说。

回看Arm的主业——芯片指令集架构。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在芯片世界,指令集是软硬件生态的起点,是芯片得以理解基本命令的一套“标准语言”,主要包括复杂指令集与精简指令集两大技术路径。

其中,复杂指令集以x86架构(由英特尔与AMD主导)为代表,通过丰富指令功能提升代码密度,并几乎垄断了服务器CPU市场。精简指令集如ARM架构通过简化指令集提高流水线执行效率,在智能手机主导的移动硬件爆发时崛起,并垄断了这部分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在智能计算领域,Arm技术市场版图正在飞速扩大,目前基于Arm架构的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3100亿颗,超过2200万名软件开发者基于Arm平台进行开发,建立起全球最大的软件生态系统。Arm技术不仅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市场长期保持业内领先地位,而且在服务器市场和PC市场的份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国内外云计算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推进基于Arm架构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机构预计2025年出货到头部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的算力中,将有近50%是基于Arm架构。

不过,业内对在移动时代称王的Arm能否继续在AI时代称王抱有疑问。原因之一便是Arm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后者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于2010年首次发布。与x86和ARM授权模式不同,RISC-V是一种开放的指令集架构,RISC-V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自由使用、修改和扩展,无需支付专利费用等。

凭借低成本、开放、低功耗、可模块化等特点,近年来,以RISC-V为基础的年轻芯片架构,已悄然迈过出货百亿颗内核的门槛。据RISC-V国际基金会的数据,从2010年诞生以来,RISC-V达到100亿颗芯片的目标仅用了10年。在它之前,ARM用了约21年,x86则花了大约30年甚至更久时间。

“Arm所代表的全球计算‘标准架构’,虽然生态庞大、工具完备,但也深深植根于旧时代的思维模式:高度封闭的授权体系、对架构标准化的路径依赖、对创新的外包式管理方式……都可能成为AI时代的掣肘。相比之下,像RISC-V这种‘生而开放’的架构,之所以在AI芯片厂商中风靡,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新技术范式:开放、灵活、轻量。”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张国斌对证券时报表示。

他指出,对于Arm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愿不愿意放下已有的规模优势,打破原有的商业逻辑、生态关系与技术架构,去主动拥抱一个去中心化、开放式、快速演化的AI生态。

责任编辑: 王小伟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