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活动,在深圳成功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创投协会相关负责人,超300家创投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产业资本、券商投行、创业企业等共计超500人参会,大会围绕创投行业新形势踊跃交流,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以下撷取部分嘉宾观点。
证券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程国慧:持续发挥创投科技创新“引擎”作用
7月25日,证券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程国慧在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活动上发表致辞,深入剖析当前创投行业的发展态势与未来方向。
证券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程国慧
程国慧回顾,去年第十二届创业投资大会在上海张江举办时,创投行业正经历全流程堵点带来的阵痛。而如今,市场已逐步走出低谷,呈现显著回暖迹象。募资端,今年上半年机构LP认缴出资额同比大幅提升50%,终结了2020年以来的连续下滑趋势;投资端,整体投融资规模降幅从去年同期的50%收窄至5%,显现探底信号;退出端,2025年上半年131家中企在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其中56%获VC/PE支持,港股IPO表现亮眼,并购、回购等多元化退出方式日益成熟。
在数据背后,行业生态正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优质项目在创投机构的长期培育下持续涌现,DeepSeek、宇树科技、影石创新等企业的崛起,彰显了中国科技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创投十七条”“国办一号文”等政策密集出台,推动银行、险资、社保等长线资金入场,为行业注入源头活水。
当前创投行业局部回暖、理性修复的良好态势正在巩固。程国慧认为,创投作为一个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行业,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时代前沿的探路者,是技术浪潮的弄潮儿。对于当下及未来,创业投资如何继续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作用,继续成为创新萌芽与产业参天大树连接的关键桥梁?程国慧提出三点思考:
一是要以专业的眼光发现价值。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机会和挑战并存,创投机构要进一步摒弃短期思维,超越简单的财务模型和短期估值,以更敏锐的产业洞察力、更深厚的专业积淀,以望远镜的远见和放大镜的细致穿透市场迷雾,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唤醒和发现价值,助力更多成长型、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
二是要以优质的服务培育价值。在国有资本、金融机构加码入场的行业新格局之下,我们应把创投行业本身的价值进行延伸和深化。创业投资价值远不止资金的注入,创投机构应该并能够成为创业企业的长期合伙人,为创业企业构建强大的增值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投后赋能的广度和深度,呵护陪伴新技术从实验室到走下生产线,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新动能。
三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做大价值。要实现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离不开市场各方面共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以当前备受资本关注的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等新技术、新产业为例,尽管大家都认为这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但仍面临商业转化和资本退出通道不确定性的挑战,创投机构应与科研院所、产业资源、各金融要素主体、地方政府携手共进,共同耐心培育适合前沿技术生长的土壤,构建充满活力与韧性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支撑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
程国慧强调,创业投资不仅是资本的投入,更是创新种子的播撒。未来,行业需以价值发现为起点、产业赋能为路径、生态共建为目标,让资本精准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创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重要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7月25日在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活动上致辞时表示,在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以及整体产业需求以新科技为动能的背景下,珠三角创投通过整合资源、激活创新等方式,成为区域经济和全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
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投发展在当下经济环境中具有至关重要地位。2025年,广东省出台《进一步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点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机制,强调容错免责;加大险资入粤力度,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创投基金;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推动IPO绿色通道、S基金试点,并强化“贷款+直投”联动,鼓励银行等机构与创投机构合作。
“这一份省级文件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投为导向。”周汉民说。
在周汉民看来,珠三角创投发展有四大作用。一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通过定向布局高精尖产业,珠三角创投凭借资金倾斜和产业引导,紧密围绕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除本土资本外,珠三角创投的特点之一是积极引入港澳及国际资本,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国际联动”的资金格局。他同时指出,广东应将创投活动与人才引进政策深度结合,以破解人才与技术瓶颈。
二是创新生态的“培育器”。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为创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项目储备。为赋能中小企业颠覆性创新,珠三角创投突破对传统“大院大所”的依赖,借助资本助力中小企业成长,且构建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形成“市场化+政府”“境内+境外”的投资矩阵。
三是区域协同的“黏合剂”。通过政策突破与评价机制改革,珠三角职称评审专业扩容,新增AI、大数据等,技能人才凭专利替代学历参评等突破性改革消除了人才流动障碍;同时创新“咖啡+招聘”“招聘夜市”等场景化引才模式,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我在公开场合呼吁了七八年,让民营创新企业家能够参评两院院士。”周汉民说,今年,院士大门正式向民企敞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专设8个名额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民营企业家中的科学家能够在院士评选中脱颖而出,具有历史性意义”。
四是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换器”。珠三角创投发展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动能,从依赖劳动力资源向支持创新人才资源转变。比如,“粤科融”专项将港澳科技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创新科技信贷产品,促进知识产权变为资产。
“珠三角创投发展以资本为纽带,将人才、技术、产业等核心要素紧密相连。它既是区域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动力,也是中国创投生态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范例。”周汉民说。
深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鸣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接力棒”式服务
7月25日,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活动隆重举行。深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鸣钟在致辞中指出,深交所将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着力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与深圳市、光明区以及包括创投机构在内的市场各方通力协作,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接力棒”式的投融资支持和服务,助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深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鸣钟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据介绍,深交所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与创业投资深度联动、接续发力,积极支持创业投资完善“募投管退”闭环生态,共同打造“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以创业板为例,已有70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2615家次创投机构的投资,累计投资金额达709.89亿元。其中注册制改革以来新上市的218家企业共获得992家次创投机构293亿元的投资支持。
创投机构不仅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是帮助创新企业树立规范发展、诚信经营理念的重要伙伴。深交所持续深化与创投机构的常态化协作机制,专门制定了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方案,与政府引导基金、央国企投资平台、民营及外资投资机构建立信息共享与政策协同机制,支持并鼓励创投机构积极参与“创享荟”等深交所产业对接品牌活动,引导创投机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推动投后管理专业化、体系化建设,共同服务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生态良性发展。
李鸣钟表示,深交所将立足深圳这个创新高地,进一步推动完善与深圳市政府、光明区政府以及市场各方的协同机制,共同支持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持续深化创业板改革,完善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机制。深交所将进一步深化创业板改革,突出板块特色、提升板块功能,强化与产业政策协同,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突破核心技术企业以及其他优质企业适用创业板第二套、第三套标准申报,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推动更多标志性改革举措和典型案例落地,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二是发挥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深交所将进一步规范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补链强链,增强核心竞争力,对符合条件的重组项目精简审核流程,推动产业链升级与价值链优化。
三是优化深市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完善创新资本生态体系。深交所将进一步加强创新产品供给,打造科技创新“从IP到IPO到持续发展”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强化从知识产权、企业培育到上市公司监管的协同衔接,股、债、REITs、ABS等产品开发与推广的协同推进,以及行业服务体系、产业链服务体系、区域服务体系的协同配合,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委员会会长沈志群:创投行业呈现三大积极趋势 加速优化重组迫在眉睫
在7月25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活动上,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委员会会长沈志群在致辞中指出,创业投资行业走出低谷,开创新局,呈现三大趋势。
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委员会会长沈志群
一是促进创投发展具体政策举措正在落实落细,密集程度之高、政策力度之大、创新突破之多,前所未有,一个抓创投促科技的政策环境正持续优化。
二是从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入手,大幅扩大“投早投小投创新”的创业投资长期资金规模。国家设立万亿级的创投引导基金,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导向功能,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范围,推动保险资金进入股权创投,支持股权创投机构发行科创债,鼓励央企和地方国资开展创投等,多年来的募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
三是多样化的创投股权退出渠道正在畅通,优质企业上市不断提速,并购投资市场持续升温、模式创新,特别是股权创投机构反向并购案例不断增加,S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等,在提高创投增量资产规模的同时,加快对创投存量资产的优化整合,促进了创投资本从进入到退出的良性循环。
沈志群强调,我国创投行业逐步缓解了募资和退出两头难后,长期来被募资难和退出难掩盖的行业自身项目投资能力不强、投后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凸显,创投行业也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状,管理人才专业水平、产业知识,特别是投后管理、增值服务、赋能能力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需求不相适应。他建议在继续推动国家支持创投发展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让创投行业切身有感有用的同时,以市场化方式加快行业优胜劣汰、优化重组的步伐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家正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任务,或将是“十五五”规划重中之重。他表示,继续鼓励支持作为助力科技发展重要资本力量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同样有望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篇章。创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包括持续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进一步完善优化创投税收政策和差异化监管制度,深化国资创投改革,提振民资创投信心,吸引外资创投回归,活跃个人创投氛围,全面提升创投主体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包括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并购投资在内的股权投资本土品牌企业等。
沈志群希望全国各地创投协会、广大创投机构,特别是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智库中心,深入研究共同探讨事关未来五年创投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国家编制“十五五”规划,促进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对: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