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基金正逐步迈入科学规范、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就《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及《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这一导向与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国办一号文”)一脉相承,后者同样明确,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国办一号文发布以来,全国已有广东、深圳、长沙等近十个省市响应政策精神,密集出台相关细则,聚焦返投机制优化等关键问题推出系列举措。具体来看,调整方向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直接下调区域返投比例,将此前普遍执行的2倍左右标准降至1.5倍、1.1倍乃至1倍;二是拓宽返投认定范围,通过多元化方式破解地域限制难题。更值得关注的是,据记者了解,有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已启动“取消返投要求”的探索,甚至不再将基金注册地作为合作前提,进一步释放市场化运作空间。
长期以来,返投要求始终是创投机构与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合作中的核心矛盾点,既制约了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效率,也导致实际效果与政策初衷出现偏差。业内一线投资人普遍认为,“基金注册本地化+硬性返投任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节奏。
具体来看,记者与业内人士交流了解到,传统返投模式的弊端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投资机构为满足地域限制,被迫将目光局限于特定区域的固定赛道,可能错失全国范围内更优质的科创项目,制约了资本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部分机构为完成指标,通过设立空壳公司等“假返投”手段规避监管,不仅背离了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初心,更造成地方产业重复建设、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由于本地缺乏符合要求的项目,部分管理人不得不“为返投而投资”,陷入“乱投资”“重复投资”的困境。
追根溯源,“返投难”的核心症结在于产业定位与区域禀赋的错配。当前,多数地方政府投资基金扎堆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这类产业与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未必匹配,导致基金管理人难以找到真正优质的返投标的。
正如不久前,人民网官方曾在《习近平: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一文中指出的发展症结:“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
为破解返投困局,记者观察到,各地已展开积极探索,着力构建与基金管理人的良性合作生态。例如,部分地区通过建立符合投资条件的子基金项目池,从源头提升返投项目质量,避免“为投而投”;此外,有些地方还配套了让利措施,比如,深圳天使母基金推出让利机制,当所投子基金的被投项目实现盈利时,母基金在收回全部实缴出资成本后,将超额收益全额让渡给子基金管理机构及其他出资人,以更大力度撬动民间资本参与。
作为国内创投行业的重要力量,政府投资基金已然成为一级市场的最大出资来源。随着系列规范文件的落地,经历了十余年井喷式、粗放式发展的政府投资基金,正逐步迈入科学规范、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为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