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之眼】警惕情绪劳动泛化侵害劳动者权益
来源:证券时报 2025-07-29 A007版作者:张玉胜2025-07-29 06:36

“不仅要在实体空间付出情绪劳动,还要在网络空间随时在线、情绪饱满,就算面对不合理要求,情绪不好,也要时刻对同事和客户保持热情微笑……”7月24日,在职场打拼了近8年的李丹洋,向媒体如是吐槽“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带给她的内耗和困扰。李丹洋的感受并非孤例。在社交媒体上,情绪劳动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在现代职场,“情绪劳动”早已突破传统服务性行业,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泛化趋势。从咖啡店员工因过度压抑情绪崩溃泼洒咖啡粉,到银行职员靠“微笑服务”获评标兵却陷入抑郁,再到职场人被迫在网络空间维持全天候情绪饱满,这种将情绪商品化的劳动形态,正在成为吞噬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现代职场亟须走出“情绪劳动最累人”的泛化困境。

“情绪劳动”概念的最初提出,本意指向服务行业员工为维持职业形象而进行的情绪管理。但当下的职场生态却早已超越这一范畴:建筑工人需在安全检查时保持礼貌沟通,程序员要在需求变更时克制焦躁,甚至教师在课后答疑时也要维持耐心姿态。某招聘平台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表示工作中需频繁进行情绪调节,其中41%认为这种劳动强度已超出本职工作要求。

频繁调动情绪,会让劳动者受到身心俱疲与职业倦怠的双重挤压。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压抑真实情绪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共情能力弱化,甚至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劳动者还会通过酗酒、暴食等非理性行为释放压力。诚如有职员坦言,“每次微笑都像戴上面具”,这种分裂状态易引发职业倦怠。

破解情绪劳动困局,需构建政府、企业、个体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心理学家曾言:“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重构工作伦理。”这需要法律层面明确情绪劳动的认定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情绪损耗纳入工伤范畴,让精神伤害不再成为隐形工伤。深圳已经率先试点“情绪劳动补偿机制”,增设心理服务预算,将员工心理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

企业亟需转变管理思维,在绩效考核中增设“情绪健康指标”,对情绪劳动实施制度性救赎。一些企业推行“不开心假”、“情绪假”,服务行业企业推出“委屈奖”,其本质都是以制度弹性缓解情绪透支,对员工实施情绪劳动补偿。将情绪劳动纳入人力资源战略,不仅能提升员工福祉,更有助组织效能提升。

劳动者也应建立自身情绪防护机制。设定情绪边界、培养替代性宣泄渠道、掌握拒绝的艺术。毕竟,真正的职业素养不是无限度的情绪透支,而是有智慧的能量管理。只有每个劳动者都能在职业角色与真实自我间找到平衡点,才有望实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现代职场竞争力绝非单纯取决于技能水平,更在于能否构建健康的人文生态。唯有让情绪劳动回归人性关怀本质,才能让每个劳动者在职场舞台上,既绽放职业光芒,也守护心灵温度。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