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撷英】全球劳动治理前沿议题探讨
来源:工人日报2025-07-28 08:40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与国际劳工组织中国—蒙古局联合主办的首届全球劳动治理年度论坛举行。论坛以“面向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制度安排与管理实践”为主题,来自政府有关部门、国际组织、高校和企业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全球劳动治理的前沿议题。

技术进步与气候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工智能的“增强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在关注技术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包括算法管理对工作自主权的限制、数字化监控对隐私权的挑战等。在绿色与数字转型的实践中,要重视发挥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让劳动者更好参与决策。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蒙古局局长  李昌徽

随着我国企业全球化步伐加速,对外直接投资与劳务合作规模持续增长,企业“出海”背景下的人力资源服务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不同国家在派遣合同合法性、招聘歧视禁令等领域存在差异,企业需构建“法律+协议+制度”三位一体的合规框架,动态跟踪东道国劳动法、外籍员工配额等政策变化。面对数字化与全球化叠加的新趋势,人力资源服务需向人力资本服务升级,进行组织创新、技术赋能和社会保障革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杨伟国

针对我国平台用工存在的突出问题,可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做法,明确平台劳动者身份、探索单独立法以及构建权利保障体系。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立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平台用工的争议问题。我国未来在平台用工领域立法应注重灵活性与扩展性,初期可统一基础保障,后续逐步细化行业规则,以适应平台经济的动态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唐鑛

跨国企业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适应东道国法律与文化环境,又要保持母公司的管理优势。建议企业构建“制度距离—本土化”分析框架,根据东道国市场特点选择适配管理模式,并加强跨文化培训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同时,推进学界与企业协同探索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全球化发展。

——罗格斯大学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明巍

我国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妥善的方式参与国际劳工治理体系,这是当下我国劳动法理论和实践均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完善国内劳动立法体系和劳动执法体系,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和开拓柔性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立更有效的协调机构,协调处理劳动权利保护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林嘉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仅伴随资本与技术输出,亦同步输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方式,例如福利供给机制、基于协作与情感管理的用工制度等,能够显著增强海外雇员的组织承诺与企业认同。然而,这一方式的移植存在合规风险,故须在出海前开展“用工质检”,包括系统评估东道国法律遵循度、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等。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应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框架,形成制度韧性与可持续的海外用工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天玉

在新发展格局下,国内供应链正经历深刻重构,也会对劳动用工市场产生影响。全球产业链分工调整与国际贸易摩擦对国内劳工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背景下,灵活用工的普及需要配套政策保障劳动者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  吴清军

海外劳动关系管理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中资企业在当地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企业要重视职场管理和制度文化差异,加强利益相关者关系和东道国社区融入,关注属地化用工规范、包容性用工政策等东道国制度规范,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  张皓

(张菁  整理)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