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一份最新《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报告从独角兽企业数量估值、赛道布局、融资动态、投资孵化、创始团队、科技创新、区域分布等方面分析了独角兽群体特征,围绕独角兽企业集聚城市、热点领域、国资赋能独角兽企业发展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剖析了中国独角兽企业成长中的新现象。
就当前中国独角兽发展的整体态势,以及主要城市在培养独角兽方面的优势、挑战及未来方向,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马宇文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马宇文(受访者供图)
马宇文认为,深圳在独角兽培育方面表现亮眼,2024年新增13家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生态活跃,国际化色彩浓厚,催生了大量跨境信息服务、电商、货运物流企业;硬科技企业密集,华为的技术带动作用明显,荣耀、引望智能等新独角兽应运而生;依托腾讯等大企业的良好生态,微众银行等独角兽得以孵化。
马宇文表示,其他城市的独角兽发展也各有特色。其中,苏州通过2018年起实施的瞪羚独角兽培育计划,早期聚焦生物医药,后拓展至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通过联合专业机构提供系统化服务,近两年独角兽增长迅速,目前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第三,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第四,其经验为无锡、常州等产业聚焦型城市提供了借鉴,常州聚焦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已培育出3家独角兽。
马宇文认为,各地独角兽企业的发展路径表明,活跃的创新生态、精准的政策支持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是推动独角兽成长的关键因素。未来,随着各地培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独角兽群体有望持续壮大,展现出更强劲的创新活力。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独角兽企业越来越多地涌现,是不是能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马宇文:独角兽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开拓新领域新赛道,拓展新场景的应用,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方面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提升区域发展活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们也正在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体。特别是它们现在更多地是以创新为驱动,前沿科技属性越来越强,它们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的高端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独角兽在整体融资方面呈现哪些特点?
马宇文:虽然独角兽整体融资总额没有增加,但质量在提升,更多的机构投资重心往头部区域、头部赛道和头部企业集中。所以,独角兽融资态势表现出一种“低频、大额、集中”的特点,并且获得大额融资的企业的数量占比持续提升。独角兽企业新获融资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这些重点赛道领域。这和我们国家大力布局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鼓励国有资本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科技”这个方向是一致的。在投资者结构当中,因为美元基金退出,人民币基金融资成为主体,而在人民币基金当中,70%以上都是国有资本为主在参与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有13家新增独角兽企业,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宇文:相比其他城市,深圳的市场生态更加活跃,并且可以直接面向海外,国际化的色彩比较浓厚。深圳很多的企业在做跨境信息服务,跨境电商等行业比较集中。其次,深圳科技巨头孵化独角兽能力很强,硬科技企业比较多,像脱胎于华为的荣耀,以及腾讯加持的微众银行。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在培育和挖掘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构建了有利于独角兽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培育独角兽?
马宇文:我觉得政府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政府应该给企业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包括公共资源的开放,如社会民生等场景尽快开放;第二个是畅通融资渠道,更多层次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包括种子期企业、瞪羚阶段企业、独角兽阶段企业。同时加大对创投市场和风投机构的支持力度;第三是发挥大型企业的投资和孵化作用,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能够去沉下心来去投小投早投科技;第四是建议深圳集合各方面的服务资源,借助服务机构搭建起政企交流的平台,让这些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苏州近年在培育独角兽方面成绩突出,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宇文:在产业方面,苏州初始聚焦于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产业聚集的生态,吸引和培育出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随后,苏州逐步扩展产业的发展空间,在新材料、集成电路、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这些领域都开始全面地去拓展布局。在这些领域的创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逐步成长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苏州政府部门和长城战略咨询这样的服务机构持续深度合作,从遴选认定、研究发布到系统化的赋能服务,围绕独角兽的发展诉求提供系统化的全方位的服务。每年长城战略咨询在全国征集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的时候,苏州会组织各类企业积极申报,并给予一系列的培训和管理提升的赋能服务,发现和培育出了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
苏州的经验在江苏多个城市进行推广,现在像无锡、常州,甚至包括镇江这样一些城市,他们都在更多地向苏州学习,他们围绕一两个重点产业集中布局,将内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像常州在动力电池和储能方面,就培育出了独角兽企业。
证券时报记者:对比中美两国的独角兽企业分布,有一个现象,就是在金融科技行业。美国有相当多独角兽企业出现在金融科技领域。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马宇文:我们一直在做国际独角兽的比较和分析。实际上中国和美国的独角兽企业的赛道差异还很明显,中国现在是越来越走向偏硬的科技层面,美国则以包括企业服务等软件信息业为主,这里面就包括金融科技,特别是加密资产方面。国内对金融风险的监管趋严,在加密资产方面也有限制,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发展空间受限,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数量逐步减少,国内一些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重点放在出海领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