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因地制宜健康有序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明确,下大力气防止低空产业领域出现低效重复建设或低端恶性竞争的现象,规范低空产业园区发展,整治不理性的建设行为。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自2024年起,“低空经济”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其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笔者看来,面对火热的低空经济,政府部门明确提出整治不理性的建设行为,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指引方向,确保其在稳健中迈向新高度、拓展新空间,能“飞”得更稳、更高、更远。
那么,如何更好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一是要因地制宜,准确找到与低空经济的契合点,合理布局低空产业。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基于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发展低空经济亦是如此。因此,各地要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推动低空新产业、新模式、新场景、新动能的差异化协同发展,找到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最终形成全国低空经济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完善低空经济管理体系,更好统筹低空经济发展。
一方面,要强化低空经济规划统筹协调,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有力确保低空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加快低空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统筹各板块标准工作,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助力行业规范化发展与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低空经济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广阔。中国民用航空局预计,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我们相信,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持续突破,我国低空经济将持续“振翅高飞”,在经济发展的广阔天空中“飞”得更稳、更高、更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