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多公里,广安客商刘老板再次来到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一箱箱分级包装好的巫山脆李将由此发往全国各地。“每年都从农户家收脆李,又脆又甜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今年预计能销售50吨!”刘老板满脸喜悦,“现在一天要运3000斤左右,等中熟果大量上市,这条村道怕是要堵得水泄不通,热闹得很!”
“致富果”甜了农家生活
巫山脆李既是优质品种,更是响亮的品牌。在曲尺乡,全乡脆李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亩均收益约万元。
7月5日巫山脆李正式“甜蜜”上市,柑园村村民陈双林连日忙碌至深夜。他家院子里堆满了新鲜采摘的中熟脆李,门前的快递点更是车流不息。
41岁的陈双林曾在外务工,7年前返乡种植脆李和柑橘。“十来亩地,约700棵树,去年单卖脆李就收入13万多元。”作为技术能手,农闲时他还常去周边地区为果园提供修枝、嫁接服务,“一天500元,几个月下来也能挣3万多元。”谈起收入,他笑容满面。如今家里买了车、盖了新房,既能就近照顾家人,收入也节节高,陈双林直言非常满足。他的爱人张玲则加入了“村播联盟”,学习直播带货,“现在主要靠老客户带新客户,我想拓宽销售渠道,让全世界都知道巫山脆李的好滋味!”
45岁的张兴海对脆李带来的改变体会更深。2019年,因母亲和爱人接连患病,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要养,当时真觉得麻烦了。”张兴海回忆道,治病的钱多是乡亲们借的,后来在村支书建议下种起了脆李。如今,家中200多棵李树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求学、医疗开销。“现在还有几万元负债,今年卖完李子就能基本还清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解决销路之忧
为做强脆李产业,曲尺乡打造了现代脆李农业示范产业园与农旅融合示范区,成功入选2019年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并于2023年获评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对内,由10个村和1个社区入股成立“和美李乡”农业发展公司,专注于果农种植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对外,政府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对接大订单、畅通物流、发展电商。“核心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解决销路之忧。同时引导果农科学种植管理,并提供兜底保障。”曲尺乡党委书记卢家庆介绍道。政府组织购买农业保险应对冰雹、暴雨等灾害;对品相欠佳的小果、裂果,以每斤1元的价格兜底收购,送往酒厂加工成脆李酒。
巫山县正依托脆李产业推进全链条发展,整合大数据、仓储、冷链、物流、交易等环节。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产业向深加工拓展,开发了李子饮料、李子酒等系列产品,丰富了产品线,创造了新增长点。到2025年,全县脆李投产面积达14.5万亩,产量14万吨,综合产值22亿元。
如今的巫山脆李,已从单一农产品跃升为种植面积30万亩、品牌价值高达105.17亿元的支柱产业,带动全县超6万户、20万果农增收致富。
“产业大脑”引领数智新篇
巫山脆李产业正迎来深刻的数智化升级。一年前上线的“巫山脆李产业大脑”,将3637个果园、22.31万亩土地纳入实时管理网络,覆盖种植、采摘、定价、溯源全流程。
该系统深度打造的“均衡施肥”“病虫害预警”等智能模型,依据物候规律自动向果农推送精准农事指令,果农轻点手机即可掌握果园动态。“产业大脑核心在于解决种植管护和推广溯源难题。”据负责人介绍,“果农遇到生产技术问题可随时在平台提问,平台也会根据果树生长期和天气主动推送指导信息。”这促使种植从粗放转向精准、产业要素从分散迈向协同、管理方式从传统步入智能。
在此基础上打造的“未来果园”,涵盖数字生产、竞销、供应链与管理,实现农户、农庄数据的全面贯通。目前已运行经营主体电子档案、项目管理、农事记录、生产溯源、脆李产业仓等15个二级业务场景,打通生产、技术、加工、销售全链条数据,有效解决产供销一体化、金融融资、产品溯源等关键问题。
通过对产业各环节的业务拆解与流程重塑,形成了覆盖5个一级核心业务场景和25个二级应用场景的“产业大脑+未来果园”闭环系统。“每个果园注册记录的基础信息,能精准反馈给消费者和经销商,实现产品溯源。下一步将正式运营电子交易功能。”负责人展望道。
巫山脆李的华丽“转身”,生动展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显著成效。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库区山区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生态优势,借力数字化赋能生产,依托品牌开拓市场,方能高效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为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