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错配格局短期难改 锂业回暖尚需时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李少鹏2025-07-14 07:21

回望2025年上半年锂价走势,受供给增长过快、下游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价格持续探底”成为碳酸锂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锂价看似跌到底部了,但供需错配格局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价格没那么容易反弹。”对于下半年碳酸锂产业能否反转,A股某锂矿企业高管直言,目前企业重心已转向降本控费,而非预判价格拐点。

事实的确如此。虽然近期锂价出现止跌迹象,但对于产业公司而言,电池级碳酸锂6.3万元/吨至6.4万元/吨的市场报价还是在大多数厂家的“盈亏线”下方。扩产项目陆续落地却遭遇需求放缓的现实情况,让碳酸锂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度调整与洗牌。有熟悉锂盐产业人士认为,从供需关系、产销数据看,尽管锂价已到行业认知的底部,但下半年上涨动力依旧不足,复苏回暖尚需时日。

供给增长明确,供需错配格局短期难改

决定碳酸锂产业能否回暖的核心因素还是供需关系,从碳酸锂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看,供需错配短期内或无法得到改善。

事实上,从2023年开始走“下坡路”的碳酸锂价格,在2025年并未如部分乐观预期般迅速扭转,反而因前期庞大产能规划的陆续落地而持续承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2025年全球碳酸锂供给预计达到155万吨,同比增长18%。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澳大利亚格林布什、智利阿塔卡玛盐湖等项目仍处于稳定高产阶段。阿根廷矿业企业协会预计,2025年该国碳酸锂产量将达13.18万吨,较2024年增长77%。

此外,包括津巴布韦卡玛蒂维锂矿在内的多个非洲新项目也步入收获期。有熟悉非洲锂矿项目人士表示,随着部分项目进入产能释放期,预计2025年非洲锂精矿产量大概率将突破100万吨。

国内情况类似,锂价大涨时期投建的项目也在今年陆续投产。其中,盐湖股份年产4万吨锂盐基础一体化项目今年将生产3000吨碳酸锂;中国盐湖集团旗下的青海汇信2万吨/年高质碳酸锂项目近日试车成功。赣锋锂业披露,旗下四川赣锋年产5万吨锂盐项目预计年内释放产能至最优水平。

需求方面,作为锂盐采购主力军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增长有所放缓。有熟悉动力电池产业的专业人士表示,尽管动力电池产量和装车量保持高增长,但我国渗透率已经很高,增速放缓也符合客观规律。储能电池方面,高工产研分析认为,随着国内取消强制配储新政的实施,储能电池市场预计全年承压,出货量较预期将下调。

库存方面,据统计,截至6月底,国内碳酸锂总库存达到13.49万吨,为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自2025年2月起,国内碳酸锂库存持续上行,也反映出现货市场供给仍较为宽松。

锂价虽至底部,高成本产能出清尚需时日

从供给大于需求增长的实际来看,碳酸锂产业短期内难言反转。从碳酸锂价格走势来看,持续下跌的锂价已经进入业内普遍认为的“磨底期”。

Mysteel数据显示,6月24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格区间在6.36万元/吨至6.46万元/吨。今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从年初的7.5万元/吨附近一路下滑,最低点一度来到5.9万元/吨。

彼时有市场声音认为,想要改善碳酸锂供需关系,高成本产能出清是关键。然而,尽管锂价持续磨底,但市场普遍看好的“高成本产能出清”并未实现,这一过程似乎远比预想的更为复杂和漫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价格跌至7万元/吨以下会让国内大部分碳酸锂生产企业都很“难受”,但产业链公司对行业前景并未失去信心。

“我们的客户都是下游头部企业,并且合作多年,客户关系还要维护。”A股某家锂矿企业人士直言,碳酸锂企业与下游客户的合作基本以长协订单为主,如果企业今天检修、明天减产,下游客户会对企业的供应稳定性产生质疑,这是碳酸锂企业不愿看到的。

目前能看到“退出”的,是综合成本在8万元/吨至10万元/吨的国内锂云母提锂企业。记者获悉,除少数自有资源企业勉强维持外,目前江西多数碳酸锂生产商处于停产状态。

“按照眼下的价格来看,行业规模化洗牌会继续。”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高成本产能的逐步退出,行业竞争将促使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活动增多,锂行业集中度将会有所上升。

反弹动力不足,矿企已打响“成本突围战”

尽管行业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但碳酸锂期货价格近期有所回暖。统计显示,碳酸锂主力合约2509自6月24日以来累计涨幅达8.73%。随着期货价格翻红上涨,一时间锂价将触底反弹的声音不绝于耳。

对此,有熟悉碳酸锂期货人士告诉记者,近期碳酸锂期货价格上涨主要系消息面的“扰动”。

“前几日‘小作文’很多,锂价见底了、澳矿停产、国内某巨头停产等消息让下半年碳酸锂供给将减少成为预期利好,但此后这些市场传闻或多被证伪。”前述行业人士直言,随着行业逐渐进入淡季,基本面供强需弱的格局肯定会延续。

尽管锂价不振给行业带来阵痛,但锂矿企业对产业前景依旧充满信心,并纷纷选择在成本端“做文章”。

“眼下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资源自给能力,同时通过技术、工艺创新等手段尽可能降低成本。”雅化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锂价磨底阶段,企业未来的“赚钱效应”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从而凸显竞争优势。

“锂矿企业的竞争维度已从单纯的资源储量竞赛,升级为成本控制能力、产业链整合深度、技术壁垒高度及资本运作智慧的综合比拼。”A股某锂矿企业高管告诉记者,唯有在降本增效上做到极致,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或绑定核心客户的企业,才能构筑穿越周期的生存能力,并在下一轮产业发展中占据先机。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