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奶产量5年来首度负增长,乳品消费亟待打破瓶颈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栾立2025-05-28 16:36

经历了连续两年的行业性降速后,乳制品行业内部正在重新审视发展模式问题。在近日于南京举行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31次年会(下称 乳协年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如何破局供需结构矛盾,在业内看来,国内传统乳制品人均消费或已见顶,而突围的关键仍聚焦于年轻人和老年人市场。

液态奶产量五年来首度下滑

2024年,国内乳制品消费经历了深度调整的一年,行业数据也出现了近年来首次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总产量为2962万吨,同比减少1.9%,而2022年和2023年这一数据还分别保持着2%和3.1%的增长。

行业的低迷在上市公司业绩中也有体现。根据已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乳业前三甲企业伊利股份、蒙牛乳业(02319.HK)、光明乳业(600597.SH)全年营收分别为1158亿元、886.7亿元和242.8亿元,收入规模普遍出现8%-10%的同比下降。除少数乳企外,大部分区域乳企业绩波动较头部乳企更为显著。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江毅在大会演讲中表示,造成乳业行业数据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国内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则与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相关,市场呈现出液态奶下滑与高端乳品进口依赖并存的局面。

长期以来,国内乳企的产品结构以各类液态奶为主。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液态奶产量为2745万吨,同比减少2.8%,打破了此前五年保持的2%以上年增长态势。

本报记者任玉明摄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国内人均奶类消费量降至41.5公斤,同比减少5.6%,而2023年世界人均奶类消费量约为140公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演讲中强调,考虑到我国约半数人口不饮奶,实际消费人群的人均消费量已达80公斤,这一数据已与日韩持平,传统液态奶消费面临瓶颈。

在国内乳企苦于液态奶销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乳制品也有新变化,虽然传统的液体乳、发酵乳等品类进口数据也在下滑,但稀奶油、炼乳、白蛋白等高附加值品类却保持着增长,其中稀奶油进口量达到28.8万吨,同比增长了近9%。

"过去我们常以人均牛奶消费量远低于国际水平来凸显市场潜力,但这种比较存在片面性。"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内外乳制品产品结构差异显著,国外液态奶占比约20%-30%,奶酪则占比50%以上,国内基础液态奶产品已现增长瓶颈,乳制品供给结构亟待优化。

破局点瞄准“体验+功能化”

在业内看来,破解液态奶及乳制品消费放缓的困局,关键在于解决传统乳制品与新消费需求的错配问题。

年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建议,中国乳业亟需推进结构性调整,不应忽视新场景、新人群、新渠道崛起带来的机遇。例如国内现制茶饮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4年总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这对乳制品行业同样意味着新增长空间。

利乐公司市场经理王华在演讲中表示,随着新技术、新场景不断涌现,传统液态奶的消费场景正被"饮+食"融合的多元化趋势所替代,乳制品品类面临重构。如家庭及儿童零食场景的兴起带动即食型奶酪增长,运动健身场景的火爆催生蛋白补充、体重管理类产品需求,膜过滤等深加工技术的成熟则拓展了乳品形态的创新可能。

记者观察发现,本届乳协年会参展新品中,非传统乳制品比重显著提升,企业正通过强化年轻消费者的体验与情绪价值寻求突破。比如江苏区域乳企卫岗乳业重点展出了多款低温轻乳茶、茉莉花酪等新品,茉莉花是南京的市花,卫岗乳业也希望通过在乳制品中增加城市文化基因,来提升情感和情绪价值;君乐宝乳业则推出了首款零添加的稀奶油,瞄准健康烘焙等赛道等。

南京卫岗乳业董事长白元龙表示,产品创新的同时,乳企也需要在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高度融合,在生产、交付等环节创造新价值。比如在配送端,卫岗乳业通过高效的毛细冷链配送系统,让高鲜度产品从灌装到送达消费者手中最快仅需2小时,从而提升用户消费体验。此外,卫岗还在探索无人化毛细冷链配送、AI精准质量控制等创新模式。在乳协年会期间,卫岗乳业这一系列创新也吸引了包括国际乳制品联合会(IDF)总干事长劳伦斯·里肯等国际业界前往参观和关注。

另一方面,在液态奶增长受阻的背景下,更多乳企加码营养健康赛道。

在年会现场记者看到,每家乳企都推出了针对细分场景的功能性乳制品新品。

近期举行的业绩会上,伊利、蒙牛、光明都将功能化和乳品深加工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近期光明乳业的新品上市会上,已经推出了健能轻盈UFIT减脂型益生菌、高蛋白酸奶等多款体重管理系列产品,并宣布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展开合作,为功能化产品提供“临床实证”。

光明乳业首席科学家刘振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创新将聚焦三大方向:开发靶向特定健康功能的精准益生菌、深化乳制品营养健康研究、研发面向健康衰老的功能性乳品。在他看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预计204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32%),银发群体营养需求将催生可观的市场空间,健康衰老产品潜力尤为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营养学会与利乐联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营养健康问题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报告》指出,45-64岁"准老年"群体同样存在营养摄入失衡问题。报告建议乳企关注该人群特殊需求,开发解决咀嚼障碍、高蛋白、低GI等针对性产品,并把握老年营养配方食品的市场机遇。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