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资本强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
5月21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支持的第八届(2025)西湖大会在杭州举行。与会嘉宾聚焦“打造资本强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就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创新生态打造以及人工智能重塑大资管行业逻辑等话题深入探讨,助力资本引擎带动创新核聚变。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大赛道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十五五”到2040年长远规划中制造业的最强音。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指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三大赛道,分别为增量、存量和生产性服务业。
其中,增量领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人工智能、新生物医药和新高端装备等五大新制造板块,如同五棵参天大树,衍生出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成庞大的新制造业体系;存量方面,中国现有的100万亿元工业产值中,80%的传统制造业都需要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应进行绿色低碳与数字化改造,用新质生产力挖掘传统制造业的潜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土壤,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约27%,未来与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后,有望成为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制造发展的温床、土壤和生态环境,同样还自带光环,自身就是新质生产力,即是GDP最大的增长极。”黄奇帆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破局成势的关键阶段,即从房地产的经济增长主引擎转为以科技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表示:“通过提升效率,创造新需求,催生新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这是我们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呈现出创新密度高、迭代速度快、风险系数大等特征。”陆建强说。
大资管机构协同打造创新生态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功能提升的必然选择。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孙念瑞表示,注册制实施以来,80%的新上市公司都在两创一所(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的90%都属于高科技企业。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 孙念瑞
“上市公司科技含量大幅提升,A股公司去年科技研发投入达到1.8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2.2%。”孙念瑞表示,“A股市场尤其A股上市公司科技叙事的逻辑越来越清晰,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
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力新质生产力枝繁叶茂。浙商证券党委书记、总裁钱文海表示,金融机构要做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应当积极设立更多长期限专业化的科创类投资基金,积极探索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差异化路径,让耐心资本成为科技创新的“阳光雨露”;要做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积极构建投资机构、产业资本、上市公司的协同机制,通过IPO再融资、并购重组、跨境投资等途径,推动资本向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助力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要做产融生态的共建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产融生态,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各类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产融生态。
浙商证券党委书记、总裁 钱文海
“‘六小龙’在杭州出圈,本质上是创新生态的胜利。”陆建强说,“从生态角度看,人才是主体,数字经济是土壤,营商环境是空气,金融是水分,共同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四要素。”
在陆建强看来,创新生态的胜利需要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创投、风投、银行、券商等各类主体综合协同,打破牌照单项服务的壁垒,为科技企业构建“股、债、贷、保、担、租”多元化接力式融资支持系统,推动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
杭州市上城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上城区将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金融服务中心,依托17个百亿级国有投资平台和占浙江全省1/4以上的1100余只创投类基金,推出资本、项目双向奔赴的“山南投融汇”,全力打造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的创业创新生态。
人工智能重塑大资管行业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日新月异,也正在重塑大资管的行业逻辑。
“垂直领域的智能体今年将迎来爆发期。”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着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行业迅猛发展。”
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 漆远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左丁表示,在AI技术加持下,风投行业发展模式会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决策的流程、人才结构甚至生态的合作模式。”在他看来,未来,深度理解AI技术路径、把握场景化应用、构建全方位AI使用能力,也将成为风险投资核心竞争力。
“各行各业都在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新经济的起点。”左丁说,从创作、绘画、语音、视频的自动生成到物理、化学等基础科研的发现,再到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AI制药等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正在颠覆各个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在陆建强看来,金融业面临的数字化变局,让金融业态逻辑发生了变化。对金融机构而言,要从服务单位和企业向服务整个生态转变;要从以不动产抵押担保为中心的当铺思维金融向以算力为中心的场景金融转变;要从以牌照为中心的专项服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转变。
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新引擎后,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锚定新质生产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对银行而言,要当好科技企业的长期陪跑人、当好创投资本的价值放大器以及当好创新生态的超级连接者。”陆建强说。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