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技术“破圈” AI赋能产品研发提质增效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邱思雨 严曦梦2025-05-28 08:11

郭晨凯 制图

合成生物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技术迭代突破+市场需求扩容”的黄金发展阶段。随着AI技术与生物系统解析的深度耦合,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合成生物技术正加速“破圈”。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2025第二届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上,包括川宁生物、巨子生物、康码生物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齐聚,共同探讨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大会现场,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融合成为重点议题,引发业界深度思考。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及行业专家获悉,在政策催化、技术突破、市场扩容等推动下,合成生物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尽管人工智能目前尚难以攻克复杂生物问题,但在部分合成生物领域的应用已有显著进展,后续或将重塑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和产业格局,推动底层技术的革新。

产业迎黄金发展期

“在研发范式重构优化、成本下降、场景拓展以及产业生态逐渐完善等因素的加持下,叠加逐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华大智造实验室智能自动化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计,未来全球60%的产品可由生物法合成;2030年至2040年,全球每年通过生物合成的材料、化学品及能源品将产生约2万亿美元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直言,生物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康码生物副总裁李晨表示,目前,合成生物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多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并设立产业基金、建设产业园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合成生物技术迭代也越来越快,各种技术不断融合与协同。例如AI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正在不断优化,使得编辑效率、准确性提高且成本降低,从而加速了合成生物产品的研发。”李晨说,“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作为新的制造途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从业务进展来看,康码生物的无细胞蛋白质合成D2P技术和工艺正在快速迭代,并完成了多种类型的活性蛋白质的开发,例如新型的无毒肉毒素、具有替代蔗糖潜力的甜味蛋白、具备良好携氧能力的人造血红蛋白等。

华大智造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稳步推进多个合成生物相关项目,涉及重组质粒构建、噬菌体展示、细胞展示、高通量血清学检测、酶工程等多种应用场景。”

此外,凯赛生物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自2022年三季度建成投产以来,开工率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AI加速合成生物产品研发

近年来,AI技术的兴起让合成生物产业创新提速。在2025第二届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上,AI与合成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途深智合致力于用AI加速合成生物的产品研发。在大会现场,途深智合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研发了国内首个对话式多模态蛋白质设计平台,“AI能够高效推荐蛋白质设计且降低技术门槛。具体来说,AI能使蛋白设计的时间从数月降至数小时,准确率大幅提升”。

华大智造上述相关负责人直言:“AI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和产业格局,推动底层技术的革新,还将加速产业链的整合与扩展,在基因合成与测序、蛋白质结构预测、代谢路径设计等多个研究领域中逐渐有更广泛的应用。”

川宁生物认为,在合成生物学研发端,AI技术明显缩短了研发周期,大幅提高了研发效率。公司表示将继续聚焦利用AI技术,运用到其他研发工具中,同时持续探索AI在生产端的应用,通过AI建立数据模型精细调控生物发酵环节,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

“康码生物已将AI技术全面运用于研发、生产、质控和客户服务。”李晨表示,“公司基于D2P技术开发的生物大分子设计软件D2PLab,覆盖了新功能性蛋白质研发所需的能力,使用了多组AI算法。”

不过,AI与合成生物技术融合也有一些失败案例。“与此前的计算技术相比,AI虽然提高了在某些蛋白上预测、设计的成功率,但距离工程领域基于物理学的定量设计仍有较大差距。在合成生物领域,AI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李晨说。

刘修才也表示,人工智能尚未进入解决复杂生物问题的阶段,“生物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中的应用有更加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在进入代谢系统方面。尽管目前已有多种软件和算法,但从生物制造角度看,人工智能在解决细胞代谢等复杂的生物问题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合成生物被视作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尽管AI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应用仍须经历长期探索,但业界对两者跨界融合所催生的创新潜力寄予厚望。合成生物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技术迭代突破+市场需求扩容”的黄金发展阶段,随着AI技术与生物系统解析的深度耦合,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