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行业竞争格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近期资本市场对黄酒板块关注度显著提升,会稽山、古越龙山、金枫酒业等黄酒上市公司股价连续多日攀升。截至5月27日,会稽山市值达112.5亿元,超越古越龙山,登顶黄酒股市值榜首。
随着消费市场转型升级,传统黄酒企业围绕产品高端化展开深度布局,通过产品创新与品牌焕新争夺市场份额。会稽山、古越龙山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黄酒高端化仍在探索阶段。”记者注意到,其他酒类企业跨界布局黄酒市场,以及黄酒品牌试水年轻化新品类尝试,都在加速行业生态演变。业内人士认为,长远来看需观察黄酒品牌、品类培育如何形成全国化消费共识,从而实现价格进一步向上跃迁。
黄酒龙头竞逐
近期,黄酒板块涨势强劲。Wind数据显示,过去七个交易日,三家黄酒上市公司会稽山、古越龙山、金枫酒业股价累计涨幅分别达58.94%、26.91%、23%。截至5月27日收盘,会稽山、古越龙山、金枫酒业市值分别为112.5亿元、104.5亿元、46亿元。4月1日至5月27日,会稽山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00%。
至此,会稽山市值已超越古越龙山,坐上了黄酒股市值榜的“头把交椅”。实际上,无论是股价和市值变动,还是业绩情况,黄酒上市公司的格局正在加速演变。
Wind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两家主要黄酒上市公司古越龙山和会稽山的业绩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022年至2024年,古越龙山实现营收分别为16.2亿元、17.8亿元、19.4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2.75%、10.1%、8.55%;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亿元、3.98亿元、2.1亿元。
相比过去三年古越龙山的业绩增长波动,会稽山2022年至2024年业绩增长相对稳健。财报显示,过去三年会稽山实现营收分别为12.27亿元、14.11亿元、16.31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1.85%、15%、15.6%;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5亿元、1.67亿元、1.96亿元。
2025年一季度,古越龙山实现营收5.39亿元,同比下降4.9%,实现净利润5902万元。会稽山实现营收4.81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净利润9374万元。会稽山一季度净利润已实现对古越龙山的反超。
对于行业格局的变化,古越龙山总经理马川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一季度收入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调整期。当前,黄酒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持续发力高端化
会稽山奋起直追,面对逐渐落后的局面,古越龙山如何应对?马川表示,高端化始终是公司坚持的发展战略。
实际上,需求端震荡调整,行业整体承压,为实现更高利润率、提升价格带天花板、优化产品结构,发力高端化成为近年来啤酒、黄酒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
从中高端产品营收来看,两家黄酒企业的高端角逐赛也正焦灼。会稽山、古越龙山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4年,会稽山在高端化方面持续聚焦“兰亭”系列产品;古越龙山则在聚焦“国酿”系列“只此青玉”等产品的基础上,在2024年对高端产品“青花醉”进行了升级。
2024年,会稽山中高档酒产品贡献营收10.65亿元,同比增长31.29%,毛利率达61.57%。同期,古越龙山中高档酒营收则为13.98亿元,同比增长12.47%,毛利率达44.32%。
就目前高端化市场前景,上述两家公司均在采访中表达了谨慎乐观的预期。会稽山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在500元以上价格带暂未推出新品。“兰亭”系列产品高端化也还在探索阶段。目前消费环境下,公司计划夯实已有高端产品的市场基础,后续再逐渐扩展高端产品价格带。
古越龙山方面表示,“只此青玉”市场基础较好,具备了标杆效应,但是市场规模有限,仍需100元至200元价格带产品发力。
行业边界重构
正在会稽山、古越龙山等传统黄酒企业竞逐之际,老牌啤酒企业也宣布入局黄酒赛道。
青岛啤酒日前发布公告,拟以6.65亿元收购山东即墨黄酒厂100%股权。青岛啤酒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购即墨黄酒厂是公司积极拓展非啤酒业务、推动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即墨黄酒厂的加入,将进一步丰富青岛啤酒的产品线,拓宽市场渠道,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在品牌及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网络与渠道等方面,双方将展开深度协同,共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啤酒企业做起黄酒生意,黄酒企业也把产品向气泡水等品类拓展,行业格局和产品结构加速演变。例如,此前会稽山首推的气泡黄酒饮品“会稽山爽酒”在电商直播间大卖,也成为黄酒企业品牌年轻化探索的一个缩影。
南京证券认为,近年来黄酒行业格局优化,龙头公司集中度提升,共同推进行业高端化、年轻化进程。近期市场风格偏向新消费板块,黄酒龙头公司通过黄酒气泡酒等新品以及电商新渠道的拓展,体现出传统行业对新产品新渠道的探索以及应对年轻人新消费特征的变化。
华泰证券认为,未来黄酒行业的量价逻辑有望迎来重构。短期弹性来自传统市场消费密度提升,场景扩张下对存量需求的二次挖掘,带来行业均价稳步提升。长期增量则需观察品牌、品类培育如何形成全国化消费共识,从而实现价格进一步向上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