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一季度业绩再度爆发。
正如市场预期,小米集团业绩继续狂飙。5月27日,小米集团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4%至111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64.5%。
小米集团业绩持续爆发,一季度核心业务(手机、IoT)稳健增长,汽车与创新业务快速崛起,生态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不过,面临汽车业务市场波动及竞争加剧风险,近期资本市场表现犹豫,股价停滞不前。
业绩大爆发
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小米集团经调整的单季度净利润持续攀升,已经实现连续3个季度环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继去年四季度经调整的单季度净利润刷新历史纪录以来,小米集团今年一季度经调整的单季度净利润持续刷新历史纪录。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披露一季报业绩且实现归母净利润超百亿元的港股公司共有30家。互联网公司中,小米集团单季度盈利排在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之后,紧随其后的公司还有京东集团、网易、美团、百度等。
具体来看,小米集团手机×AIoT的核心业务收入为927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手机业务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8.9%;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连续两个季度单季收入超300亿元,实现323亿元收入,同比增长58.7%,保持较高速增长,而大家电业务收入更是实现翻倍增长。如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超65%;冰箱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提升超65%;洗衣机出货量超74万台、同比增长超100%。
受到市场关注较多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方面,收入达186亿元,小米SU7系列交付量稳健增长,单季交付约7.59万辆。而截至2025年5月21日,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已超过25.8万台。
实际上,在2024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就已经交出了一份堪称“史上最强”的财报: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经调整净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69.4%,创历史新高。
雷军发文感谢支持
5月27日晚间,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公开发声感谢大家对小米的支持,他还提到一季度是小米集团史上第二次单季收入超过千亿元。
小米集团于2018年7月9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并成为首家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上市企业。正是得益于持续强劲的利润增长,资本市场不断给出小米集团较高估值定价。小米集团股价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去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股价分别上涨36.53%、53.33%,去年全年实现121%的涨幅。
在小米汽车持续热销下,汽车业务在2024年成为小米集团成长的新引擎,公司股价一路上涨,公司市值在今年2月份首次突破万亿港元,今年3月份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即便近期出现震荡调整,小米集团今年股价仍有49.42%的涨幅。
得益于小米集团在多业务协同、技术投入与战略布局上的突破,资本市场给予了积极反馈。Wind数据显示,小米集团最新滚动市盈率为52.4倍,是万亿港股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公司最新市值为1.34万亿港元,港股市场排名第10位。小米集团单日成交额在港股市场中排在美团、腾讯控股、比亚迪股份之后的第四位,市场参与度较为活跃。
站稳万亿市值的小米集团,被市场普遍认为如今正处于第三次高增长周期的开端。
小米集团能否延续高增长趋势,是资本市场定价的重要依据。而小米集团则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希望通过创新保持竞争力。
小米集团明确表示,将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研发投入67亿元,同比增长30.1%,预计今年研发投入将达到300亿元。
在5月22日举行的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同时,公司还发布了玄戒O1 3nm旗舰芯片、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小米平板7 Ultra和小米首款纯电SUV YU7,人车家全生态实现闭环。
YU7是小米集团发布的第二款汽车产品,定位“豪华高性能SUV”,该车型预计于2025年7月正式上市,但未公布价格及开启小定。雷军明确表示,小米汽车2025年交付目标为35万辆,表明公司对汽车业务的重视及增长预期。券商机构认为,YU7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布局,增强其在“人车家”生态中的协同效应。
不过,小米集团近期股价持续震荡,较难突破前期高点,也有市场观察人士认为,资金在等待消费市场对YU7定价的反馈,如若消费市场反应强烈,不排除将推动刺激小米集团股价进一步反弹。
小米集团成公募“座上宾”
伴随小米集团财务数据不断向好,公募基金不断加大对其配置力度。
公募基金对小米集团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多家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将小米集团纳入前十大重仓股,小米集团成为公募基金一季度加仓力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公募基金一季度增持小米集团4931万股,重仓持股市值达到431亿元人民币。在公募基金一季度末持股市值排名中,位列第11位,港股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
主动权益基金产品中,小米集团获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农冰立管理的景顺长城品质长青等多只基金大幅增持。许炎管理的富国成长策略一季度加仓小米集团240.34万股,加仓幅度达116.84%。
截至一季度末,持有小米集团市值居前的基金有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兴全合宜、华夏恒生科技ETF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较早介入的基金选择获利了结,一季度选择了减持。如翟相栋管理的招商优势企业、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杨瑨管理的汇添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三年持有、史博管理的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减持。
校对:刘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