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系于创新力
前不久,带家里小朋友去超市,结算时扫码支付。听到“嘀”的一声,小朋友说,“二维码‘说话’了”。童言趣语,让人思考:小小二维码,真的“会说话”吗?
数字经济时代,包括二维码在内的各类条码,成为不可或缺的“跨媒体介质”。特别是随着移动支付成为常态,扫码日用而不觉,往往让人忽视其背后的技术支撑。
条码技术起源于欧美,“讲”的是“外语”。看样态,有的条码由几道黑线组成,有的是几个方块,有的包含一串数字……无论哪种类型的条码,扫描器识别起来,就在瞬间。因此,条码的关键不是“码”,而是解码,重点是识读算法。
条码一直“说外语”,中国人使用条码,岂不是也需要“转译”?让条码能讲“中文”,必须装上识读解码的“中国芯”。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2000年左右开始研究解码技术,经历“烧钱烧到手软”,终于啃下硬骨头,自研出二维码解码芯片。有人说,在通往物联时代的入口处,中国的企业不再受制于人。这也说明,只有创新,才有话语权、主动权。
发展动力系于创新创造。关键核心技术越是过硬,发展就越有底气、越占优势。高铁飞驰、风电并网,离不开巴掌大小的IGBT芯片,它掌控着千亿级功率装备的“心跳”。以前,这一技术完全受制于人。为更好破局,中车株洲所先是“借船出海”,并购英国老牌半导体企业丹尼克斯,继而整合资源、矢志研发,如今8英寸IGBT生产线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丹尼克斯前任首席执行官感慨道,“17年前,我们向湖南输出技术;17年后,我们从湖南引进技术”。技术的“反哺”,恰恰说明创新兴于何处、活力就释于何处、发展的制高点就转向何处。
人们常说,“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三流的企业卖产品。”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后,尤须注重通用标准的制定权。光通信有源器件、养老机器人、民用多旋翼无人机、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如今在国际标准体系中,不少领域里的“中国分量”越来越重。这些由中国牵头或主导的国际标准,是中国创新实力的见证,也是便利经贸往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展现。既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又参与制定引领时代进步的标准,今天的中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更应勇当重要科技领域的领跑者、新兴前沿领域的开拓者。
创新是永远找差距、迎难上、攀高峰的过程,谁见事早、动作快、质量高、可持续,谁才能始终保持战略主动。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更替周期越来越短,今天的先进技术在不久后很可能就不先进了。统筹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集中攻坚与协同攻关、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精神头,从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快马加鞭地创新、创新、再创新,方能在力争超越、追求卓越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实践证明,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有能力有底气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有外籍专家也认为,未来,中国将继续成为创新的一极。抢抓机遇、把握先机,选准突破口、勇夺制高点,越积越厚的创新力势必能转化成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