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快节奏运转与高强度压力的双重夹击下,“疗愈”正在成为一门大生意。然而,快速扩张的疗愈产业也面临诸多质疑。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项目收费高昂但效果存疑,甚至被批评为“收割焦虑”。当“情感缺口”逐渐拉大,这场由社会情绪催生的消费浪潮,是否为心灵提供了解药,又能走得多远?
从颂钵音疗到冥想课程,从AI情感陪伴到“疗愈旅行”,各类打着心灵治愈旗号的产品与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报告《全球健康经济:超越新冠病毒》预测,全球疗愈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预计今年将突破7万亿美元。然而,在这股消费浪潮中,高昂收费与模糊效果之间的落差、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真空的隐患,正让“疗愈经济”陷入“收割焦虑”的争议旋涡。
疗愈经济的兴起,本质是现代社会情绪需求的真实映射。数据显示,我国超六成居民存在睡眠障碍,近三成民众受抑郁困扰,经济压力与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挑战加剧了群体性精神困境。人们渴望通过疗愈寻找心灵出口,这本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但部分商家却将这份需求异化为牟利工具:普通颂钵贴上“疗愈”标签后价格暴涨数十倍,催眠课程以“精神传销”方式洗脑学员“拉人头”,广告宣传更常以医疗效果混淆视听。当情绪价值被肆意标价,疗愈便从心灵解药沦为资本镰刀。
监管与标准建设需加快跟上行业发展。目前,疗愈产业横跨心理、健康、美容等多领域,准入门槛低、评价体系缺位,导致市场鱼龙混杂。监管部门对“伪疗愈”的认定常处于模糊地带,往往需待欺诈事件曝光后才介入处置。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匮乏,难以甄别服务真伪,更易陷入“价高即有效”的认知陷阱。这种供需两端的失衡,使得疗愈经济在满足部分需求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焦虑源。
要让疗愈经济回归正轨,需构建多维规范体系。首要之举是建立资格认证机制,明确疗愈服务的定义与范围,设置从业准入标准,杜绝“零门槛”带来的质量良莠不齐。其次,监管部门可推行信用评价制度,依据服务质量、价格合理性等指标对机构评分公示,辅以动态监管遏制虚假宣传。此外,行业协会需强化自律,通过制定公约、组织合规培训,引导经营者摒弃“割韭菜”思维。更重要的是,社会应通过教育科普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让消费者在理性选择中真正获益。
疗愈经济的价值,本应在于填补社会情绪缺口、纾解个体精神困境。若放任其沦为焦虑收割游戏,不仅会透支公众信任,更可能加剧心理健康危机。唯有以规范促良性发展,以自律护行业清朗,方能令这场消费浪潮真正成为心灵的“解药”,而非资本狂欢的“毒药”。毕竟,真正的疗愈不应是标价高昂的商品,而应是社会文明对个体尊严的温柔回应。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