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相关部门加快落实这一部署,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近期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民营企业也是支持重点之一。
政策组合拳将如何发力?民营企业融资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政策持续用力?记者采访了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
记者:近期一揽子金融政策,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发挥哪些作用?
董希淼:从货币政策看,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提供更多的“弹药”。同时,全面降准以及降低政策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还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此外,降准还将弱化银行高息揽存动力,压缩非银机构资金空转套利空间,促进更多金融资源流向民营小微企业。
从信贷政策看,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助于加强央地协同,从供需两端发力,进一步破解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等目标。同时,制定实施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将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稳定经营。
总之,近期一揽子金融政策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有助于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信心和预期,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造更好条件。
记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从哪些方面发力?
董希淼: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诉求各不相同。要注重结合各类民营企业实际,满足其融资需求,具体来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破解“首贷难”。首贷是指在征信报告中无贷款记录的企业首次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应将破解“首贷难”问题作为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花大力气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品服务、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银行可制定更加明确的首贷投放计划,在信贷规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方面进行专门安排。
二是破解科技型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应以民营科创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针对其不同特点和需求,匹配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输血”,助力“造血”。同时,创新和深化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为企业同时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拓宽科技型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此外,还要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制度环境,如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措施和担保体系等。
三是关注中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近年来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缓解,但仍存在一些结构问题。比如不少中型民营企业由于不满足普惠金融标准,融资可得性偏弱。监管部门可研究建立与中型企业风险特点和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中型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中型企业的经济地位、成长特征、融资难点,在建立可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支持路径上下功夫,确保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不断档。
记者:如何在合理定价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贵问题?
董希淼:从当前看,降低民营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可以聚焦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管控好成本。金融机构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强化数字化经营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努力使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第二,防控好风险。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数字小微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信用评价方式,应用金融科技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控制好风险成本,为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把控好定价。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